安徽暖新闻8月盘点:平凡者的默默奉献
今年43 岁的彭霞,是合肥本地人,如今与丈夫一起住在省城南七街道。她是一名“袖珍人”,丈夫也患有脑瘫,近十来年,夫妻俩靠卖气球为生。今年,儿子以560 多分的成绩考入安徽理工大学,而他们,还在用自己汗水换来的辛苦钱,资助学生、帮助孤寡老人。
在彭霞的月度预算中,扣下1000 多元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则被她攒了起来,另作他用。其中,资助贫困学子与孤寡老人,就在她的预算中。
挣钱辛苦,生活也不易,但彭霞和爱人仍坚持献出爱心。在汶川大地震时,彭霞往街头募捐箱里塞进了500 元钱,那是她第一次捐助,公益的种子也在那时种下了。2017年和2018年,彭霞与丈夫分别资助了两名大学生和舒城的三位贫困小学生,今年6月底,彭霞又带着牛奶、蛋糕与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到舒城去为三位五保老人过生日。彭霞也是合肥市庐阳区双岗助残队的成员之一,今年8 月1 日,她和队员们一起走上合肥街头,为、环卫工、、农民工等一线工作者送去夏日清凉。
多年以来,彭霞对儿子的教育也是,想要更好地生活,就得靠自己,自立更生,有能力的情况下,别忘了,去帮助他人。
1年200多天在野外 安徽这名钻探专家44年坚守一线 年,朱恒银通过招工来到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人,那时的他,是人们眼里的“小朱”。在长期一线的摸爬滚打实践中,他深深地懂得一线需要的是什么,也在一线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知识。
“结合实际,刻苦钻研”是他成功的法宝。他在钻探一线 项革新项目,均获得省、部、局级“五小”成果奖。他在自主创新路上坚定地走着:“单点定向仪”“随钻定向仪”“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新型金刚石长寿命钻头”等等。。
2003 年7 月2 日,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 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严重威胁。朱恒银接到求援电话后,带着技术人员火速抵沪参加抢险。经过10 昼夜紧张施工,他们终于成功遏制了地面继续沉降的险情,将一场灾难化于无形。一战成名,朱恒银和他的团队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44 年来,朱恒银痴心于钻探科研并屡获殊荣;44 年来,朱恒银有10000 多天从事野外钻探工作,走遍了大江南北,参加了许多大型、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44 年来,朱恒银对地质钻探施工和科研工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白天守工地,晚上搞设计、写报告、改论文等,从来没有享受过线 年来,朱恒银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工程和研究项目达10 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迎客松寿逾千年,是黄山十大名松之首。从1980年起,黄山风景区为迎客松专门配备了守松人,陆续建立了“技术监测、日常守护、专家咨询、应急应对、科学管护”综合保护体系。 2009年,胡晓春经过层层选拔,从140多位防火队员中脱颖而出,担任迎客松守松人B岗,次年正式接任第19任守松人。
洪小旺是广德县邱村镇山北村吴家村人,2006年的一天,他的儿子小奎(化名)骑摩托车带着未婚妻小王外出,不幸遭遇车祸,小王身受重伤,小奎也双腿受伤。小王家人将小奎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各项损失48万余元,后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一次性赔偿对方各项损失33万元。
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奎因交通肇事罪出狱后,无固定工作,甚至还需要父母接济,这笔债就压在了老两口身上。为了替儿还债,老人四处打工挣钱。有时候接不到活,老人就去上山采一些草药,砍毛竹,捡蝉蜕,有时候一天只能挣几块钱。为了省下每一分钱,老两口在家甚至舍不得吃肉,连米和油都没买过,全靠家里亲戚和周边邻居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