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新闻

南京日报头条头条 三问高等教育: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

●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足够优化,真正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网络可以解决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大学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欢迎点赞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日前,记者在采访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时,这位长期工作在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一线的学者不无忧虑。

但遗憾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了。”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谈道。

其实,早在几年前,部分高校负责人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一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往日不同,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比如,我们培养的人才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或不敢投入,对今后几十年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跨越国籍和文化背景、站界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工具性知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成长最重要的价值和能力,避免成才目标的功利化与庸俗化;人才“均值”不低,但“方差”较小,必须要在个性发展上设计径……

●为什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被好奇心、想象力与思维不够?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需要让优秀教师回归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置,需要更客观地推动通识教育等。虽然前依然很长,但未来值得期待。

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究竟如何?能否称得上一流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之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评价是标准,也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目前高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培养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那么,应当如何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与导向?

不久前,江苏省苏州市,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多位学者指出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生源,大学招生作为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第一道环节,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回应质疑,破解上述难题,让大学招生驶入科学轨道,是高等教育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高校招生是受到争议和的。质疑主要体现在:招生是否足够公平,尤其是自主选拔是否沦为滋生的土壤;招生何时不再成为大学“掐尖”的战场;招生选拔是否足够科学,大学能否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选拔到在特长、兴趣方面适合学校的人才等。

三问评价:

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若干功能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大学究竟该对学生考察什么,知识、素质还是能力?

一直以来,对大学招生诟病较多的一点是,大学似乎在招生环节使出了“洪荒之力”,却在后续培养环节中“后劲不足”。对此,有专家直言不讳:当前,我国高校的招生环节和培养环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国内很多优秀大学都缺乏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关注。“把高考状元一网打尽,然后自生自灭”的现状让痛。还有专家指出,“招到多少高分考生是显性的,关乎学校颜面,而把学生招来后培养质量如何却是隐性的,因此高校重视不够。”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南京林业大学已陆续对几十名学生作出“处理”。学校对于学业无法达到要求的学生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本为常理,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在我国此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和淘汰机制。

丨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科研评价离岗创业科研怪相

点击上方“中国大学教育”关注我们

最下方点击“写留言”发表评论或个人观点

二问培养:

素质和能力该如何考察?记者了解到,已有部分高校探索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还有部分高校要求毕业论文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迈出了优化评价模式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正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说,“经过4年本科培养,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从表面看,符合要求的学生才能毕业,但细究毕业标准问题,很多大学管理者、教师也答不上来。我国高校要建立质量体系,对最后的‘收成’要心里有数,不能开完毕业典礼、学生找到工作就了事,而要扎扎实实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原标题: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不均衡、整体质量仍不够高,还不能高质量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正视挑战与不足,寻找有效的之道,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一组报道,高等教育发展与中的难点与痛点,力求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启迪思考、引发讨论、提供借鉴。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所学,是高等教育承担的。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招生环节是否已经和培养环节有效对接,成为有机整体?

一流的取得建立在对问题持续关注和默默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中,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足够的兴趣与强大的好奇心难以。

一问招生:

应当肯定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正在优化,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谈到,“从国家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都是重要进步。而且,“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观也为越来越多高校接受。

如何扭转?记者得知,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强化了对学生的考核和过程性评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出较高要求,还对整个受教育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博士生学习中段进行中期考核,强化对本科生各学习阶段的考核要求等。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大学招生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举措,让扭转“唯分数论”、关注考生个性化培养有望成为可能。今年,包括、北大、复旦等高校又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这都使得从招收“冷冰冰的分”真正提升为招收“活生生的人”增加了可能性。当然,如何进一步提升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能力,确保整个选拔环节的科学,对大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招生与人才培养理应密不可分。招到不同潜质、不同特长的学生,大学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案与之配套;反之,学校设计了不同培养方案,也需要在招生环节进行个性化推荐。期待高校招生能更加用心,力争对每个招来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高质量培养。

●大学是否学会了用“严出”制度来人才培养质量?

“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为当下服务,缺乏的见解和思考,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通过教育去引领学生面向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要应对的挑战。”

用“严出”倒逼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力,但这是中国高校逐渐成熟起来的必由之。

●大学招生是否依然在从招“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之间步履维艰?

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耳熟能详。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获得者到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我们的大学是否足够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关注他的品格、兴趣和潜质?”

“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略显不足?”

来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