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图地铁纵贯城区城际重点建设江北新区 未来5年南京新蓝图亮相
《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昨日由南京市规划局批前公示,这份规划拟定了“十三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目标、城镇规划重点等。伴随规划的出炉,5年后南京的城市模样、产业定位及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新蓝图”均浮出水面。
到2020年,绿地建设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中心城区绿地率达41.1%,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十三五”期间,南京将重点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污染企业的关停与,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外围医疗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医疗中心均衡布局。建设医疗设施50处,其中,综合医院22处,专科医院14处,妇幼保健院1处,康复医院4处,中医院7处,卫生监督中心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
承东启西拥江发展,基本形成多中心布局
仙林、东山、溧水、高淳“四个副城”也将有序建设。其中,仙林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业更新与;东山将推进老城区的旧城,加快产业区转型升级;溧水将建设高铁站点周边生态旅游集聚区,加快临空产业、科创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高淳继续推进高淳老街、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加快轨道S1站点周边地区整体开发建设等。
随后,城市将更新发展。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商业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旅游业等四大现代服务业,把南京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促进教育医疗设施均衡布局,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禄口机场的辐射能级,加快六合机场设施建设;加密禄口机场国际航线,继续推进六合马鞍机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土山机场搬迁。
本报记者汪晓霞
重点建设“江北新区”,围绕三个城市功能区、三个产业功能区和一个港口物流功能区开展重点建设,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
另据了解,南京还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的和申报;推进清凉山石头城遗址、明外郭遗址、南朝陵墓群遗址、南唐二陵遗址、南京人化石地点遗址、固城遗址、薛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明故宫遗址等重要遗址工程。历史文化再现利用的力度也将加大,将推进中山大道轴线、御道街明代轴线、中华南唐轴线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历史名人文化展示工作等。
促进教育设施空间均衡布局,重点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设施条件和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实现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布局。
通过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至2020年,南京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计达到1040平方公里左右。
构建国家级铁枢纽,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络
南京将构建国家级特大型环行铁枢纽格局。开建上元门过江通道及南京北站等6个站点,开建宁淮城际、宁通城际、宁合高铁、沿江城际等。
关停污染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关乎民生的医疗、教育、养老等,《规划》也透露发展思——
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新增养老机构服务设施47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床。
重点推进雄州老城、大厂地区、浦口火车站、江浦老街、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中央门、迈皋桥、马群站南、小西湖、范家塘、小行、红花机场周边、东山老城区的旧城,优化人居。
南京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处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隆起”部位;南京又是传统“15+1”长三角西北部的副中心城市,分担中心城市上海的部分辐射职能,是江苏省与安徽省的过渡区。东部与中部经济的梯度差距,决定了南京在未来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中的承东启西作用。南京基本确立“一带一”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十三五”时期,将基本形成多中心拥江发展城市布局——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主城区全面覆盖、都市区紧密相连、都市圈协同一体的轨道交通网络也将加快建设:建设轨道11号线、4号线二期、2号线西延、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号线北延、6号线、7号线、5号线、3号线南延工程;建成宁和一期、宁高二期、宁溧城际,开建宁扬城际、宁天城际南延。
新建长江五桥、和燕道过江通道,新建4号线二期轨道过江通道,新建上元门铁过江通道。
重点推进六合经济开发区、珠江工业园、新港开发区、上坊工业园、雨花台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开发区、禄口华商园、溧水经济开发区、高淳经济开发区内的低效工业用地的。
将加快提升“主城核心”,全面塑造古都风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城市新形象,建设面向国际的品质城区。
地铁站、学校、重要便民服务中心、重点景区、景点、休闲街区、重要文博场馆等区域,加密建设公共自行车网点,至2020年,建成2500个网点,投放8万辆公共自行车。
加快发展海港、空港、高铁“三大枢纽”,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由区域交通的简单“过道”转向区域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打造城市新兴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推动周边次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