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流动儿童需要的不仅是资助-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局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孙 庆
这是迎新联欢会前,一家专门服务于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组织——南京协作者和流动人员志愿者一起为生病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举办的义卖活动。义卖商品全部来自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捐助。
图为南京协作者新年联谊会上,流动儿童和志愿者共同表演精彩的节目。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宋 宁摄1月2日,南京200多名困境家庭的孩子及其父母、农民工志愿者等齐聚南京建邺区文化艺术中心,用一台自编自演的节目来迎接一个充满温情的新年。他们曾经身处困境,因为及时得到关爱,勇敢面对困难,从而走出困境。但是,更多和他们处境相同的孩子,并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而是默默无闻地延续着自己的生活轨迹,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让人唏嘘,他们的未来更值得思考。
其实,在城市中,像嘉阳这样的家庭困难的流动儿童并不少。
“他们租不起城里的公寓房,有的一家四口挤住在长江边的破船上,有的寄居在并不好相处的亲戚家,有的跟着奶奶在简易棚里蜗居,还有的住在吵闹的高架桥下违章建筑里……”6年来一直从事这个项目的社工翟荣芳说,由于流动儿童的户口不在城市,相关部门并没有家庭困难流动儿童的档案,他们资助的困境流动儿童,主要来自该机构社工及志愿者走访的农民工孩子较为集中的郊区小学。目前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的小学有南京宁燕外来工子弟小学、建邺区小学、江东门小学、秦淮区七桥小学等。但南京市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肯定远远不止这些。
作为一个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南京协作者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一群体,8年来走访和资助了118个困境流动儿童家庭。数字不多,但能找到他们却也不容易。
“爱是可以流动的。”南京协作者首席统筹说,他们将征得更多社会支持,通过链接社会爱心资源,让困境中的流动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这次流动儿童迎新联欢会,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局免费提供场地。联欢会前资助白血病儿童的爱心义卖产品,全部来自爱心人士捐赠,买卖人员也都是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从地铁口到会场沿线的引导指,都是在宁打工志愿者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翟荣芳说,“如果不是大家的爱心,我们的机构没法维持。”特别是机构每年一次维持一个月的暑期流动儿童夏令营,南京一些知名景点、科普活动场所都为小营员免费。
他们不仅仅需要捐资助学“橙子,你的愿望是什么?”“我想有一个芭比娃娃!”“能告诉姐姐为什么吗?”“因为……因为我没有爸爸妈妈,我想在夜里睡觉时搂着它。”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大多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翟荣芳说,他们接触到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局的困境流动儿童,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离异,或随爷爷奶奶居住,或身患重病。他们虽然身处城市,但与城市同龄人的生活基本没有任何交集,日常的交往圈子大多在老乡或同是打工的同事之间,遇到困难互助时,互济能力有限。
一个困境儿童的“阿姨,猴年买只小猴吧!还可以帮助生病的小朋友呢!”2日下午1点,当记者一走进建邺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厅时,一位瘦瘦黑黑的小男孩就递来一只小猴玩偶,略显羞涩而又真诚的眼神让人难以。
卖玩偶的小男孩叫嘉阳,来自宁燕民工子弟小学,上五年级,矮小的身材与年龄稍显不符。据工作人员介绍,嘉阳来自单亲流动家庭,小时候先后随爸爸、姨妈在安徽老家生活,3年前才到南京与做钟点工的妈妈相聚。小嘉阳性格内向,加上妈妈生活压力大,彼此之间沟通不好,在校学习跟不上,甚至不想上学。去年南京协作者专门建立小课桌,孩子功课,并对困境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小嘉阳一下子喜欢上这个小课桌。
走近流动儿童,南京协作者的工作人员发现,孩子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简单的物质资助,他们更需要关爱、情感支持,甚至一些个性化服务,但这些靠个别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无法实现。“只要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存在,和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就会困扰这些城市困境儿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里人与流动儿童之间架起桥梁,让更多人关注到他们。”社工石燕说,从刚开始时几个人的简单走访,到吸引社区干部、社会组织、机关公务人员、高校志愿者参与到这个爱心活动中来,再到探索建立社会企业模式支持流动人口公益服务,爱的力量让这个民间机构越走越有信心。
一群不该被忽视的孩子
翟荣芳说,纯真的孩子喜欢城市,期待改变,但主流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实在太少!“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户籍困难家庭都有兜底救助,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在城市和城市、城市和农村间流动,相关部门很难给予关注和帮助。”
“我的话儿子不怎么听,有时候完全不理睬我,有时候还顶嘴,还夹杂着……”每逢这个时刻,为了一度要同时打三份钟点工的嘉阳妈妈,就会陷入深深的,好在,“协作者工作人员的话他很听的!”这个学期嘉阳的性格明显开朗了,2日当天他不仅参与义卖,还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台像模像样地表演起了话剧……为了亲眼儿子的变化,嘉阳妈妈提前半个月向老板请了假,“我没有文化,也没有稳定工作,就怕儿子变坏,儿子快乐爱学习我心里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