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宝宝20岁了④ | 20岁的互动媒体专业学生:游戏从娃娃抓起,学习和兴趣有关
戴雨桐是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互动媒体专业的一名学生,如果仅仅顾名思义,你还无法完全理解她这个专业学来到底是干啥的。用她的一句话说,未来的出路之一就在游戏上,设计游戏、制作游戏。
作为一名00后,4岁学画,5岁接触游戏,这两门兴趣都持续到了现在,而且成为跟自己专业相关,可谓是从娃娃抓起,持续到未来。
虽然她从妈妈口中得知,爸爸是最早的一批程序员,但遇到专业知识不懂的地方,她还是没有急于行动,因为渐渐地她发觉自己是可以搞定的。
游戏从娃娃抓起
游戏,是2000年1月2日出生的戴雨桐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
时至今日,在她位于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阳光社区的家中,还放着高中时添置的联网版游戏机,是她和父亲共同的“玩具”。她上大学了,父亲也要忙于工作,现在碰得少了,沾了少许灰,但它们承载着关于游戏的所有记忆。
即使再开明的父母,也很少有人有勇气在游戏的问题上对娃娃不设限。不过,作为程序员,而且是国内最早一批,并现在仍活跃于一线的父亲却觉得,这玩意儿可以锻炼女儿的思维能力。所以并未设置任何限制,还跟着她一起玩。
戴雨桐5岁的时候,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家里看母亲给她买的《猫和老鼠》DVD。父亲见了盯着电视机屏幕的女儿,给她买来了4399小游戏的光盘,打开了小家伙的“游戏之门”。
父亲觉得,比起动画片,游戏也是一种愉快的玩耍,而且更能锻炼女儿的专注度、思维能力,对她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好处。
所以,从小到大,戴雨桐是伴随着游戏一起长大的,先是光盘版的各种小游戏,接着是电脑版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后来就是PS3主机游戏,再后来升级为联网版,一路“打怪升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玩游戏,到底会不会成瘾?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不过,戴雨桐的个人经历给的答案是:并不会。因为她并没有成为一名网瘾少女,而是健康茁壮地成长了。
“一个游戏,通关了,琢磨透了,很少会再去玩,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瘾’了。”戴雨桐说,游戏之于她,更像是一门兴趣,但不是全部。父母也欣慰地表示,从未为“网瘾”二字,有过太多的担心。
目前来看,玩游戏倒是更多地给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现在学习的专业,就是如何制作游戏,具体为游戏编程,为游戏人物绘制插画、皮肤。未来,她期望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游戏。
把兴趣坚持到底
比起游戏,另外一个关键词“画画”与戴雨桐的人生“挂钩”得更早,也持续至今。
很多人都知道,要找到一个兴趣不容易,能够坚持热爱就更难。这一点上,戴雨桐也深有体会。她的妈妈杨钧介绍,在4岁学画前,她让女儿学过形体、电子琴等。
“形体学了一年多,她哭,说妈妈我不想学了。电子琴只学了不到一年,也是不想去,吵着说没时间。”杨钧说,在女儿的坚决反对下,就放弃了这两门兴趣班。而这两门兴趣班,恰好是妈妈特别想让女儿去学的。后来,妈妈并不那么在意的画画,反而成了女儿真正的兴趣。
直到小学快毕业时,杨钧去开家长会,跟班主任老师聊天时,老师说“你们家戴雨桐,画画得不错。”她才知道,女儿“隐藏”多年的真正兴趣,就是在作为母亲的自己看来“毫不起眼”的画画。
杨钧还向上游新闻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