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画家为南京大作巨幅油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画
帕赫的油画独树一帜,他作画时从不用画笔,而是用画铲,与一般油画作品画布上有厚厚的油彩不同,他的画布表面非常光滑,被誉为“画布上的中国瓷”。他曾多次获得各种国际项,两幅作品还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收藏。他说,他希望《》不仅仅是纪念馆的收藏,而且能成为纪念馆的展品,让更多的参观者看到法国画家笔下再现的日本侵略者的侵华。
帕赫天性快乐、热情奔放,与人初次见面如同久别重逢。他画作的色彩通常鲜亮欢快,而他对色彩的独特感受更令其作品融神奇的感染力和微妙的和谐感于一体。但在创作《》时,他几乎没有了与生俱来的快乐,失去了对明亮色彩和温暖色调的所有感觉。
克里斯蒂娜告诉记者,创作这幅画时,帕赫不仅常常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画室里,而且还不时走到院子里大口地喘气,他太需要新鲜空气了,那段的历史让他窒息。对他这样一个天性快乐、热情奔放的人,表现这样的主题,着实太过沉重。“他在挣扎,我们全家都和他一起感到了阵痛。”
新华网8月30日电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在色彩压抑的巨幅油布上,近前,的日本侵略者挥舞战刀砍向中国平民的头颅,怀抱孩子的中国妇女刀下,孤儿在亲人遗体上无助地嚎哭;远处,黑云压城……这是法国著名油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画笔下1937年12月的南京,红的是中国平民的鲜血,黄的是侵略者的。然而,在红黄之间,还有些许白色,那是者灵魂化成的和平鸽,是和“”。
他说,这幅作品完全不是他的风格,他崇尚形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完美结合,对形象表达更是游刃有余,但在这幅作品中,有许多历史场景,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无法表达,如日本侵略者将婴儿挑在刺刀尖上,他们剖开孕妇的肚子挑出已经成形的胎儿……“我无法展现这些,太了,远远超过了我的心理承受”。
帕赫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几个中国朋友。为了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他从中国朋友那里要来了《南京大与国际大救援图集》《南京大图录》等书籍,还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
他说,看了这些书,参观了纪念馆,他的创作更加强烈。每天,当他走在杭州的大街上,走在西子湖畔,看到锻炼、唱歌、跳舞的老人,看到贩卖果蔬的商贩,看到一家几口闲庭漫步,他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1937年冬天的南京,如果没有日军的侵略和,当年生活在南京的平民不会,那些的更不会身首异处。
提起为什么两年前产生了创作这一作品的冲动,他说,从2009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去中国作画,但直到两年前,他才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南京大。一次,他同中国朋友从天津赴杭州经过南京,那位朋友对他说:“知道吗?70多年前,在这座城市里,日本人曾在6周里了30万中国平民。“
凑巧的是,几天后,帕赫在电视中看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他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是的,我都气炸了”,日本首脑怎么可以拜祭战犯,怎么可以罔顾历史、挑战和平?他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用自己的画作让全世界知道日本侵华。尽管那段历史发生在70多年前,尽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多已经故去,但那段历史是永远不能被忘却的。
如同新生命的诞生,阵痛过后,是新生。画作《》终于问世了,这是他30年绘画生涯中创作的最大一幅油画,他要把这幅画无偿赠送给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
帕赫向记者讲述画作时始终特别强调,画面上的这些日本人不能被称为日本兵,他们是战犯,因为他们是侵略者,因为他们滥杀。他说,他们是战犯,战犯就应该被送上法庭,受到审判,但是在日本,居然常有首脑带头参拜设立有日本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绝对不能的。“我想通过这幅画作告诉世界,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记者卢苏燕,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帕赫当时被了。1961年出生的他,只从历史教科书上知国在欧洲的,他甚至以为日本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因为美国在日本扔下了,而关于日本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他一无所知。帕赫说,像他这样的欧洲人绝不是少数。
帕赫的夫人克里斯蒂娜说,在这几个月里,她从不敢走进画室,而当这幅作品完成后,他们全家都得到了“”。画家说,是真的,不仅是他和他的全家,而且还有化成和平鸽的中国者,因为人的头颅可被砍掉,身体可被肢解,但灵魂是不可战胜的,是的,是奔向和平的。
《》,帕赫给这幅宽7.46米、高2.35米的巨幅油画如此命名。他说,从两年前产生创作冲动,到今年1月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开始动笔着墨,他始终生活在1937年冬的南京,回想着当年中国平民经历的恐怖和遭受的,备受。在此后将近6个月的集中创作中,他的更是波澜起伏,常常不能自已。
“我本想让这些和平鸽升到天空组成一幅中国地图,象征着中国爱好和平,但画幅已经很大,实在不好实现了。不过,这也算不上遗憾,因为可以给赏画者更多想象空间,看到和平鸽,人们会联想到很多美好。”帕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