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中国制造的新生力军
8月22日,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正式公布。小米集团凭借1749亿元的营收,位列榜单第53位。这家成立至今仅9年、自称是“新物种”的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8岁。
年轻人在企业当主角,也开始在制造业中挑大梁。从名校毕业的技术领头人和在全球知名制造企业中工作过的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决策层,正带领着年轻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中坚力量。
在佛山,第一代与第二代企业家的交接正在大规模进行。格兰仕、新明珠、蒙娜丽莎,这些知名企业的创始人越来越多的走向幕后,一场父与子的接力让新生代企业家不断走向台前。在传承父辈经营理念的同时,他们对于产品和制造的理解也更具“现代化思维”。
与父辈洗脚上田创立简易工厂、从零开始不同的是,这些“80后”“90后”的接班人或创业者普遍受过更高的教育、接受过更专业的培训,他们在更高技术起点和资本积累的现代化工厂里开始了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品质传承
父与子的新接力赛
8月11日,央视《对话》栏目“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首站走进佛山。台上,中国家电业老、中、青三代人同台共论家电业的“中年困惑”。其中,万和电气总裁卢宇聪正是少壮派代表。
这位生于1979年的“创二代”,3年前刚刚从父辈手上接棒。2015年底,66岁的卢础其退居二线,将万和电气董事长的位置交给徒弟叶远璋。同时,被视为接班人的卢宇聪正式接任公司总裁一职。这标志着万和第一代创业者逐步退居幕后,第二代开始走到台前。
半年后,就在公司刚顺利完成新旧交替之时,万和举行2016年质量大会提出质量强企的战略。会上,卢础其、叶远璋、卢宇聪、卢楚鹏等老、中、青三代高管及各级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约300余人共同出席这次会议。执掌万和的“老帅”和“少帅”在现场发言时共同提到要造精品的“匠心”。
这是一场父与子的交接,更是中国制造业创一代与创二代企业家质造传承的缩影。
两代人之间,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传承的是对于高品质的追求。卢础其坦言,自创业以来,万和一直秉承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在产品创新及品质的追求上精益求精。而卢宇聪则认为,当前的消费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革,追求精品成为诸多消费者的共识。万和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就要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创新的是两代企业家的差异。相比“50后”“60后”等企业家大多是洗脚上田,以卢宇聪为代表的创二代普遍拥有高学历。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也让他们在追求品质展现出不同的做法。
生于1949年的卢础其对于品质更多是一种意识的“觉醒”。早在2000年前后,就在万和进入高速发展之时,敏锐的卢础其提出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当年,万和便引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大力提升质量管理、自主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市场环境的特点。第一代企业家的财富积累大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稀缺经济,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企业对于品质的追求并不敏感。
但到了新生代企业家接棒时,特别是这群拥有高学历的少帅掌舵时,他们大多已充分认识到市场对于品质的追求,且善于链接新技术。
在卢宇聪的主导下,万和成立技术质量管理中心强化品质管理,发力智能制造提高生产稳定性,与德国博世集团合作对标先进,在坚守父辈留下来的品质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一批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80后”“90后”企业家更是如此。
生于1983年的刘自鸿是一位海归博士。2012年,他带着研究的成果回国创业,在深圳创立柔宇科技有限公司。这位技术出身的领头人,正在带领企业以新的技术路线寻求品质的提升。在他看来,技术路线的不同使得整个设备投资成本要小很多,工艺路线简化了,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价值。
“95后”的格兰仕第三代接班人梁惠强,今年首度以正式身份亮相格兰仕“328年会”。他的爷爷、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曾经提出“做500强不如做500年”的理念,格兰仕也以一流的品质成为了“世界微波炉大王”。梁惠强对此十分坚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条核心思想都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永远都不会改变。”
品质中坚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作为华讯方舟集团(以下简称“华讯方舟”)的创始人,学工商管理出身的吴光胜在2010年遇到NASA的科学家后,决定进军生僻的太赫兹领域。那一年,国内三大运营商手中的3G牌照还未捂热。
在1981年出生的集团副总裁骆睿眼中,比他大两岁的吴光胜是一个“仰望星空者”。
2006年,骆睿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华为,后来在通信行业的多家企业担任过创始人、高管。以骆睿为代表,这家企业正以创新推动企业的品质升级。而主力军正是一群“80后”“90后”的高端人才。
作为“80后”,骆睿明白年轻人的行为方式。他觉得,把他们吸引过来并且用好非常难,“大多数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是有个性的。”
品质革命是一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革命。正如吴光胜与年轻的高级人才一样,企业老板的“仰望星空”要真正与“脚踏实地”连接起来,离不开同样有理想的高级管理者、高学历人才。
10年前,27岁的宋科明获得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后来到佛山,加入了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从博士后开始,宋科明推动企业在行业率先解决了PVC产品无铅化等难题,并逐渐跃升至集团副总裁位置。
在品质提升上,宋科明的关注点一直都是技术。在华力创通,他注意到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较高,关注企业的人力成本;在京东方,他希望了解企业在技术方面的规划;在双星,他关注企业从轮胎生产向智能装备领域跨界的变革过程。
这些善于学习、快速成长的品质中坚背后,一批中国制造业在过去数十年沉淀下来的力量正为他们赋能。如果说年轻人在创新上更有潜力,“60后”“70后”们在品质理念和战略方向上有着更深的根基,而且冲劲不输年轻人。
在优必选这家以“80后”“90后”员工为主的新生机器人企业,管理层中有不少前辈,向年轻人传承着智慧。曾在美国的丰田、福特工作,也曾在富士康等国内电子企业有过多年经验的高级副总裁鲍益新正是其中一人。“这里可能是我职场的最后一站。”鲍益新将在优必选全力以赴。
华兴玻璃的“80后”质量总监曾雪琴刚刚入职公司时,只是质检岗位上的普通一员。在负责海天调味瓶、李锦记调味瓶等品牌客户的产品检验工作时,她的机台连续3年实现了客户的零投诉与零退货。2009年,她升任华兴玻璃首任质量总监,负责整个集团的产品质量监控及把关工作至今。
从统一质检标准开始,曾雪琴推动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这成为了华兴玻璃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标准化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代替不了人工管理,而且会更乱;上完信息化之后,还要达到智能化。”曾雪琴说。
10多年前,华兴玻璃收获第一张白酒玻璃瓶订单后,生产出来的个别瓶身存在瑕疵,创始人李深华当即决定把数百万个玻璃瓶全部当废品砸碎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