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民生

粤高校可借助企业市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寻找大学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转化到工业等领域。”日前,北京大学教授陈东敏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需要借助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陈东敏表示,应该将企业资源、大学资源、政府资源融合起来,搭建深度融合的创新资源结构,形成能够自我进化的创新体系。

  目前,陈东敏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担任常务副主任,该实验室目前已经引进18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包括高温材料、新能源材料、医用新材料等。

  提升专利价值提高转化率

  记者:近年来,北京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请问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面临哪些挑战,北大有哪些经验?

  陈东敏:大学可以将科研成果交给企业和市场进行转化,企业也可以将研发需求委托给大学。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难点在于社会对技术研究转化后的期望值与转化成果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大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很多技术最后没有真正投入应用。为此,我国推出很多鼓励政策,比如将国有出资研发的成果交给大学处置,由大学自行制定制度将收益分配给教授。该制度于2015年推出,北大于2016年开始实施,取得不错的成效。

  转化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果本身转化价值不高。以前科学家更多追求专利总量,但专利并不等同于学术成果。如果科学家更加熟悉成果转化过程,使其研发成果更接近市场,会更容易被市场认可。

  要提高专利的转化率,首先要保证专利具备高价值,应鼓励追求更高品质、系统性更强的专利,其次要注重专利保护。

  记者:广东应如何营造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

  陈东敏:以硅谷为例,其依托高校进行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吸引一批创业和资本先驱,很早就大胆提出新型产业的概念,吸引大量的外部人才和资源汇入,经过优胜劣汰,引入资本支持,最后成为产业集群。这个速度非常快,通常几年之内就形成。

  一个个的创新孤岛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生态集聚效应。应该将企业资源、大学资源、政府资源融合起来,搭建深度融合的创新资源结构,形成能够自我进化的创新体系。

  构建能力互补的成果转化团队

  记者:科学研究离不开高层次的研究人员,那么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对人才又有怎样的要求?

  陈东敏: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成果转化的人才问题,要想方设法提升人才能力,改善转化方法。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近,短板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成果脱节。

  现在很多专利的发明人都是科学家,常规思维是由科学家立项,把研究资金交给科学家。其中关键,在于科学家是否具备转化能力。

  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科学家研发阶段、工程师产品开发阶段,科学家还要做企业家寻找市场和资本,最后又要成为产业家,形成产业。所以我们在松山湖专门开设学校,为科学家传授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知识。

  除了专业知识,科研成果转化还要求创业者非常顽强、有毅力,有巨大的驱动能力,应该成为高校里老师的合作者。中国现在急缺一批既懂得科研,也懂得科研成果转化的人才。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没有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这就需要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践中进行。

  记者:2017年和2018年,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上仍有不小空间,对广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怎样的建议?

  陈东敏:广东最近启动建设7家省级实验室,未来还会增加,这些实验室将推动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对于广东,我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办学引导企业家、科学家转变思维。培养科学家的工程思维、产品思维和创业思维。

  第二,吸引青年博士后成为未来的科技转化主体,组建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共同组成能力互补的团队。中国现在急需优秀博士生人才解决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

  第三,资本应提前介入,引导产业化路径。在成果转化方面,包括广东在内的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建立了很多引导基金。但是,政府建立基金往往旨在引导新资本进入,我们做原始创新研究时,资本应提前介入,引导产业化路径,将市场的观点带到实验室中。

  第四,请企业进来,协同成果转化。我们应该挖掘一批企业,引导它们共建开放创新实验室。具体可以有两种模式,其一是攻关研究,企业将重大市场前景的科研难题拿出来,组织专家跟企业一起攻关。其二,是将企业生产能力与现有技术结合起来,带到其他领域,加快转化,形成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

  引导资本作用前置 支撑实验室发展

  记者: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国内外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您认为广东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陈东敏:如今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需要大量传感器和电子设备,整个产业生态有着巨大的增长机会,广东相关产业应快速、深度了解这一趋势在控制机械臂、传感器等方面蕴含的机遇。

  目前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好,但工业的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需要加大软件在工业中的应用,通过软件开发能力为传统电子行业赋能。

  记者:您认为广东还可以在哪些前沿领域推动科研和产业发展?

  陈东敏:目前个性化的精准医疗等领域发展迅速,有可能会颠覆整个医疗体系,对医疗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机器人协助的诊断技术也会很快进入医疗领域,而这些都是新增长点。而这在北京、上海尚未出现,广东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这种产业机会。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您认为应如何发挥大湾区在科创产业方面的优势,实现这一目标?

  陈东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立的大科学装置会吸引大批人才,进而可建立更多的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人才。下一步应建立更完善的科研生态,完善配套设备设施,用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发展。

  在具体政策方面,我建议,一要设立引进系统性成果转化知识和人才的相应政策,纠正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二是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创业计划,用这个品牌来培养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第三,要更多引导资本更早进入,让广东省的成果转化基金更好支撑实验室。第四,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鼓励各个实验室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最后,应该鼓励和支持智库机构开展构建可持续自我进化集群的研究。

  全媒体记者 王彪 见习记者 丁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