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民生

遼代的沈陽叫沈州

  1000多年前,我們走過的這條街上,可能也有三三兩兩的契丹人走過﹔我們看戲的那個劇場地下,竟然是遼的官府大糧倉……我們驚訝地發現,在遼沈大地尋訪遼代遺跡並不難,契丹記憶仍在。

  遼代糧倉埋在中街大舞台下面

  中街,沈陽最早的商業中心,也是沈陽的第一條步行街。大舞台位於中街的西邊,這個建於1908年的老房子,今天仍是沈陽城的標志之一。四面八方奔向中街的公交車站,大都設在這兒的一左一右。

  大舞台的后身是“盛京古玩城”,周邊,有名的無名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胡同裡,賣古舊書籍的、賣工藝品的、賣書畫的、賣文房四寶的、賣樂器的、賣老舊雜物的,說忙也不忙,說閑也不閑……盡管與“古”沾邊,但問起大舞台的前世,他們只是或笑笑或漠然,然后搖搖頭。

  白天的大舞台很安靜,晚上如果有演出,就會顯得熱鬧非凡。演出的和看演出的人或許不會想到,在舞台和座位下面,1000多年前,是沈州城官署的大糧倉。

  遼代時,沈陽名為沈州。據史料載,沈陽擁有較為像樣的城牆始於遼代。遼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侯城舊址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城牆用泥土夯成。因新城設在當時沈水(渾河)之畔,而名之為沈州。

  1996年3月,當時的沈陽市文物考古鑽探隊對大舞台地區的建筑工地進行了文物勘探調查。結果顯示,大舞台建筑工地的文化層堆積,東區稍厚於西區,但形成年代一致,推測系逐漸堆積而成,可能有多層發現。

  沒想到,這一挖就是六層。第一層,現代的﹔第二層,晚清的﹔第三層,清代中期的﹔第四層,明末清初的﹔第五層,遼末元初的。第六層以下是生土層,沒有人類活動遺跡。

  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第六層,竟然是炭化谷物堆積層——谷物炭化程度較高且純淨,含水量較大。炭化谷物遺存的面積大約150平方米,炭化谷物堆積厚度為0.2米至0.4米,谷物堆積集中而密實。由於谷物以下為不吸水的生土層,致使地層上部滲水大量留存於谷物之中。

  更讓考古人員興奮的是,谷物之上,還有已炭化的木柱、遼代典型的泥灰布紋瓦以及灰磚。由此可以斷定,這是遼代沈州城的一個糧倉,而且是一座具備一定規模、大量存儲糧食的倉庫。如此大規模的糧倉,絕非居民所有,應當是遼代沈州城內官署儲糧倉庫。這個糧倉可能毀於大火,以致谷物、木柱等均已炭化,得以深藏地下。

  沈陽市區西北,皇姑區塔灣街,曾是沈陽“八景”之一的那座遼塔,依然古色蒼然。因塔內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淨光舍利塔。1985年維修時,發現此塔為罕見的空心,塔內發現了圓形地宮,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阿難、迦葉、護法神等。塔中出土了大型石函,蓋上刻有“維南贍部洲大契丹國遼東沈州西北豐稔村東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葉藏”及建塔人姓名、職務等。

  關於此塔的建造,民間有種種傳說。但此塔出土的一件石函,揭開了舍利塔的真實來歷。遼代佛教盛行,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人人崇佛信佛,因此修廟建塔之風很盛。當時,共有1500人自願出資建造佛塔。每人施資多少都記在石函上,以示功德的大小。據說,集資辦事並將集資者名單和施資額記載下來的做法,就是從這裡傳下來的。

  遼代高粱酒藏在法庫的山丘中

  遼河中游右岸,長白山山脈與陰山山脈余脈交會的地方,是沈陽市法庫縣所在地。遼代時,法庫東部村落歸祺州(今康平小塔子)管轄,西部地區隸屬上京道渭州管轄。

  出法庫縣西南行50公裡,便是葉茂台鎮葉茂台村。村西北兩公裡,山丘連綿,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葉茂台遼墓群就分布在這裡。西面的聖跡山上,先后發現了6座遼墓。

  1974年4月的一天,一對農民父子在葉茂台村西北面山坡上無意中又發現一座墓。5月,遼寧省博物館考古隊等單位開始發掘,認定為遼墓后,被編為七號墓。

  保存完好的七號墓室,讓所有考古人員眼前一亮——雕花敷彩石棺靜靜地臥在那裡,棺床小帳、刻絲織海水金龍袷(音“夾”)被、鎏金銀捍腰、袍服飾擺放整齊,仿佛主人剛剛整理過。

  青釉碗盤中,還盛著鬆塔和桃李余核。大型瓜棱式漆奩盒、海獸葡萄銅鏡似乎在暗示,這兒的主人是女性,她還下棋——一盤雙陸棋還沒終局。根據專家對墓室中的遺物測定,墓主人應為遼代中期公主級的貴族人物。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兩壺千年白酒,裝在白瓷壺中,放在墓中的一張木桌底下。其中一件中竟然有液體——特別淡的黃色,很清澈,聞起來沒有什麼味。化驗結果清楚地標明液體中含有微量乙醇——這是千年古酒啊!

  考古專家分析說,應該是糧食酒,考慮當時遼寧地區的農作物,高粱酒的可能性比較大。

  法庫人對白鶴有很深的情結,遼墓群中曾出土過印浮雕雙鶴紋方磚和描繪群鶴的壁畫。現在,法庫每年都舉辦白鶴節。當地人告訴記者,白鶴是法庫縣的縣鳥。每年候鳥遷徙的時節,白鶴就會齊聚法庫,飛時如雲遮日,落時不見湖邊草。東木葉山上的遼文化博物館,也是法庫的遼文化特色景觀,名曰白鶴樓。

  遼代時,法庫是遼后族蕭氏重要聚居地,公元992年(遼聖宗統和十年),皇太后蕭綽命宰相韓德讓在蕭氏居住地昌平堡(今法庫)建白鶴樓,后因連年戰亂未能竣工。3年前重建的白鶴樓,主體建筑採用遼代時期風格。四面八角謂之“四面八方”,寓意遼代契丹族八部落。中部大廳設有主題藝術浮雕,表現白鶴樓的神話傳說。

  遼代讀書堂建在醫巫閭山山頂上

  遼代共有9位皇帝,其中有3位皇帝,即世宗皇帝耶律阮、景宗皇帝耶律賢、天祚皇帝耶律延禧,還有被追謚為文獻皇帝的義宗耶律倍葬於醫巫閭山。

  大望海山是醫巫閭山最高峰,在這高峰頂上,清晰可見散落在地基周圍的磚瓦石塊——這就是遼代第一個太子耶律倍的讀書堂。

  耶律倍(899年-93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長子,公元916年立為太子。但是,耶律倍沒能繼承皇位,他的弟弟耶律德光即位后,耶律倍將妃子和5個兒子留到東京(今遼陽)做人質,自己帶40余人來到醫巫閭山,在大望海山修建了讀書堂。耶律倍在閭山畫了一幅“逐鹿圖”,被耶律德光認為是在影射皇權,派人追殺他。耶律倍帶人逃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后被后唐的第四位皇帝李從克所害。

  公元947年,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當上了遼國的第三任皇帝,再次復攻中原,在洛陽找到父親耶律倍的遺骨。耶律阮費了一番苦心后,決定將父親的遺骨安葬在醫巫閭山的龍崗子,立為顯陵。同時修建顯州城,也就是現在北鎮城的北半部,現在的鼓樓就是當時顯州城的南門。

  遼代的幾位皇帝遠離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的祖陵,而葬於醫巫閭山,讓人猜測這裡可能一度是遼的第二政治中心。那麼,在阜新,那麼多的遼代佛塔也讓人感慨這裡的文化積澱。

  歷經千年,仍矗立在阜新地面上的遼代佛塔有3座。懿州塔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懿州古城內西半部中央,東塔山塔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山坳中間,因靠近塔子山而得名,始建於遼聖宗年間。燒鍋屯塔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東十家子鎮塔山屯之巔,始建於遼會同元年。

  在阜新,有據可尋的遼代塔跡還有十幾座。在紅帽子成州塔地宮中,還出土了一批珍貴的遼代文物,包括金塔、銀塔、金鏈白玉盒、“疊勝”琥珀盒等。□本報記者?宋彧

  中街的遼代糧倉、皇姑的遼代舍利塔、法庫的遼代高粱酒、閭山的遼代“讀書堂”、阜新的遼代佛塔……因為驚訝,我們不禁張大了嘴巴,可嘴巴還沒合攏,我們又得知,遼代竟然有6位宰相出自法庫。請繼續關注“找尋遼河流域那個消失的民族”。

  法庫葉茂台七號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竹雀雙兔圖》。鎏金銀舍利塔。□記者?宋澍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