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位专家七易其稿,拿出儿童新冠肺炎“江苏方案”
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4日,江苏省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专家建议正式印发,内容涵盖13个部分。
这份专家建议起草的背景是,随着疫情进入高峰阶段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开展,儿童感染报告病例逐渐增多,且出现有新生儿感染病例的报道。
建议分13部分,包括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和报告(隔离措施)、治疗、重症、危重症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预防措施。
从发病机制到鉴别诊断再到治疗,乃至预防措施,可以说,这份专家建议不仅专业,也非常详尽,涵盖了儿童面对新冠肺炎诊疗的方方面面。
记者了解到,这份专家建议由江苏省新冠肺炎救治儿科专家组组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儿童医学中心主任甘卫华教授牵头,联合省内十多位专家执笔,专家们连续奋战五天,前后修订七稿才完成这份建议。
具体建议,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江苏省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专家建议
(试行第一版)
2019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随着疫情进入高峰阶段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开展,儿童感染报告病例逐渐增多,且出现有新生儿感染病例的报道。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救治工作,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WHO《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以及儿科相关病毒感染诊疗策略,结合国内已报告儿童确诊病例的特点和成人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提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建议,供儿科医师参考。
一、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到恢复期连续2次呼吸道病毒核酸转阴之前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强。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目前有报道最长潜伏期为24天。
(二)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母婴、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三)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从已报告感染人群看,年龄范围为36小时~96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本次疫情中,聚集性发病特征明显,输入性病例或经二代传播者所致病例快速增多,传染性强。密切接触是儿童感染的主要方式,目前尚无儿童死亡病例报告。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2019-nCoV与人呼吸道接触后,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便与敏感细胞的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结合,后者介导病毒进入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以利病毒增殖与传播,ACE2在亚洲男性肺泡细胞中高表达。目前还不清楚儿童对2019-nCoV易感性低是否与ACE2蛋白的发育和功能相关。2019-nCoV可消耗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明显或进行性减少,CD4+和CD8+T细胞亚群均有降低。而儿童病例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大多正常。2019-nCoV感染也与炎症细胞因子风暴有关,其特征是各种炎症因子升高。
三、临床表现
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或咳嗽。热型不规则,可为高热,中热或低热,还有一些患者不发热。可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肌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表现。目前的病例分析显示儿童热程多为1~2天,最长8天。血常规大多正常。重症常于病后1周左右出现病情加重,呼吸困难、发绀等。部分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可在1~3天内进展为常规给氧(鼻导管、面罩)不能纠正的呼吸衰竭,提示为危重病例,甚至出现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隐匿,不具有特异性,需要密切观察。根据现有儿童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一)轻型
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肺部无阳性体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