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启幕 升腾回家的温度南京到昆明旅游团
“师傅,能不能帮我退票?”16日早上6点半,郑菊妹匆匆赶到南京火车站售票大厅,在退改签窗口,从羽绒服内侧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2014年1月27日,K155,南京到昆明,无座,278.5元。”
工作20多年,王萍亲眼目睹车站的每一次扩容、每一个变化,心里有无尽的不舍。“听说小红山新客运站的、设施都很棒,旅客以后会更舒心、更便利。”
40岁的吴红卫是高淳人,现在江宁一家企业打工,妻子在家带孩子,6000元,是他们一个月所有的收入。妻子老家在贵州,一年回去一次。“火车25个小时,公20多个小时,时间差不多,但火车硬座198元,大巴要598元!”吴红卫在售票窗口“挣扎”了很久,妻子也犹豫,“我知道她想回家,过年总要团聚的,她跟着我也吃了不少苦。父母年纪大了,见一次少一次……”
现在的中央门长途汽车站,不仅通往苏锡常、苏北、安徽等方向的短途班车增多,还开通了到辽宁、、陕西、广西等地的长途班车,350个班线,最高峰日发送7万多人。“过年嘛,中国人就讲究一个团圆,今年火车票更紧张,很多旅客临时改乘汽车,我们就更忙了。”王萍说。
城里的“家”,也有亲人
春运首日的中央门长途汽车站,依旧一片忙碌。这个有着46年历史的老车站,马年将搬迁至小红山新客运站。
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大大小小沉甸甸的行李,一张张写满期待和兴奋的脸庞,匆忙的人们心里装着同一个——回家。
只要团聚,换个地方一样过年
正说着,窗口递出来几张钞票,郑菊妹接过,又伸头看了看刚退掉的车票,转身消失在人潮中。
马年春运,全国将有36亿人次大挪移,江苏有1.24亿人次出行。春运镜头,定格人多、买票难。不管要多少焦急、辛苦和无奈,都不能人们回家的脚步。本报记者 吕 妍
“退了票,不回家过年吗?”记者清楚,节前西南方向即使无座票也得靠“抢”。“唉!8年没回老家,今年讲好了回去的,可是我当保姆那家的老太太前天突发脑出血住院了。她儿子在,女儿在,初四才能赶回来,老太太在南京也没什么亲戚,这一病,我不能不管啊!”
16日早晨7:35,一抹冬阳洒向南京火车站11号站台,首列春运临客D2281次列车缓缓开出,目的地:深圳北,行程:1924公里,耗时:14小时26分。在南京做服装生意的褚益辉带着妻儿提前一小时来到车站,“车票是在网上买的,到惠州南。回家过年真开心!”
(原标题:春运启幕, 升腾回家的温度)
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渴望一张回家的车票,不会上网,就在寒冬里一次又一次排队,只为回家的希望更多一些。
老车站迎来最后一个春运
新装的棉座垫,大红灯笼,喜庆的剪纸、年画……走进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爱心候车室,一股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安检区,45岁的班长王萍正飞快地查检每一件行李。“以前春运旅客一人带五六个编织袋,过安检时锅碗瓢勺落一地。这两年,大家的行李越来越轻便了。”王萍指着电脑屏幕说,“你看,书籍、数码产品、小家电越来越多了。”
“18号也没有了……说要1495块……买不买啊……”16日上午,记者在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售票大厅见到吴红卫时,他正打电话跟妻子“汇报请示”。往返几次,他叹了一口气,掏出一叠钱数了好几遍,递进窗口,“19号,贵州玉屏,两张大人、一张小孩的。”“贵啊!火车票排了5天队也没买上,都被抢走了,我们不会上网。”吴红卫拿到带着温度的汽车票,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郑菊妹2002年从云南嫁到宿迁,2006年,丈夫在工地上发生意外卧床不起,郑菊妹只身到南京打工。“刚开始做钟点工,一天跑七八家,赚的钱要租房、吃饭,剩不下几个。2010年开始当住家保姆,第一家就是赵奶奶。她老伴去世了,儿女在国外,平时经常买书、买吃的给我家孩子。”本来郑菊妹想今年春节带孩子们回老家看看,可现在想来想去,还是等赵奶奶情况稳定了再说。
“机票、酒店全部搞定!大年初一,我们家超强阵容旅游团奔赴宝岛。”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29年来董欣怡一大家子每年都是在南京过年,“今年我们家也要体会一把春运,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舅舅舅妈、表弟表妹,一共17口人旅行过年。”“全家人出去玩一周,朝夕相处,彻彻底底的大团圆,这不就是过年嘛!”董爸爸开心地说。
过年,回家的方向
马年春节即将到来,人们纷纷踏上回家之,一幕幕酸甜苦辣的故事正在上演。
换个方式过年,成为一种时尚。“我刚工作那年,全年国际航班不过400架次,旅客仅2万人次。今年仅春节飞东南亚的旅游包机就有200架次,旅客3.6万人次。以前国际航班春节期间主要是以飞港澳台的探亲旅客为主,大包小包全是土特产,现在大部分是旅游,行李也很简单。”1997年参加工作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际客运科副科长黄和平很感慨,“当年大年三十晚上没事干,现在除夕晚上忙到没时间吃饭,但心里很温暖。”
对于千千万万进城打工者来说,春节是他们盼望已久和亲人团聚的机会。一些人选择留在城市,留下来一份浓浓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