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50多年历史的缫丝厂成最潮旅游地
南方网讯(记者/李婷 通讯员/曾令华)近几年,随着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南粤名山、国家5A景区西樵山下,有一间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厂,也是珠三角唯一的一家缫丝厂,工厂借研学旅行发展的机遇,建成了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在8月16日正式开业。
省内400多家旅行社、研学机构力推蚕桑研学基地
8月16日上午,南海丝厂的蚕桑丝织研学基地正式举行开业与挂牌仪式,来自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及400多家旅行社、研学机构相关负责人齐聚西樵山下,在有广东蚕桑丝织业活化石之称的南海丝厂一起见证研学基地的诞生。
在开业仪式上,广东省研学旅游协会授予南海丝厂常务理事单位称号,佛山市级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蚕桑丝织传承所的牌匾给研学基地,河北天康三苏土布授牌南海丝厂为广东土布传承研学传承基地,省内6家专门从事研学旅行的旅行社将南海丝厂纳为定点旅游单位。
在开幕式上,8名美丽的纺织女工跳起了《芳华》,用舞蹈诠译着几千年来,一代代的织女将最美丽的年华送给了中国的蚕桑纺织产业发展。她们还以《梦江南》为背景,在舞台上秀起了丝绸时装秀,窈窕的身材穿上南国丝绸,在油纸伞下说着岭南水乡的蚕事。丝厂研学基地的老师们将仿清代的足踏缫丝机、仿唐代的织布机搬上舞台,现场展示研学基地的缫丝、织布、拓染、蚕茧公仔等课程。
纤纤玉指柔且和,香钩蚕茧缫生丝。古老的缫丝变为学生研学的课程;一块砧板、一把小锤子、一块纱巾重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染整技艺;一个洁白的蚕茧竟然化身为文创旅游产品,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公仔;一个小小的蚕茧竟然可以在上面作画,画出各种脸谱。各个研学课程让观众们眼界大开,拍手称绝。
广东一家专门做研学旅游的旅行社负责人谈到,中国传蚕桑丝织技艺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缫丝技艺同样也是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丝厂利用这项文化与技艺开设了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可以说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统技艺醒过来,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传承凝结着中国老百姓智慧的丝织技艺,进一步了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领略到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达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研学目的。
据悉,各旅行社与研学机构还专门推出了岭南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包括了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南海博物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陈启沅纪念馆、西樵山白云洞、西樵大饼旅游工厂、松塘古村,涵盖了南学、南纱、南武、南狮、南食等岭南文化的核心。
南海丝厂是岭南蚕桑丝织技艺发展的活化石
建于1966年的南海丝厂是珠三角最后一家缫丝厂,被称为岭南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活化石。走进工厂可以看到,近60年历史的老厂房仍然保存完好,整体风格设计上保留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时代的标志和特色。蚕茧煮熟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重回那个千家万户养蚕织布、织机叽叽复唧唧的年代。
走进缫丝车间,一群“现代织女”正在忙碌着,纤纤玉手抽蚕丝,一粒粒洁白的蚕茧经过她们的手变成一捆捆真丝。整个车间分为混茧选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检测、打包入仓等小车间,完整地保留了整个缫丝工序。
缫丝车间“织女”最多,每条生产线的两边,都有一名“织女”在“抽丝”,机器用小扫把将丝头找出来,然后自动流到流水线上的缫丝机下,穿过瓷眼,缠在小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