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旅游

永庆坊新“工法” 旧外墙中起新房

  两年前,永庆坊重新开放运营了。

  在2016年前,那里还是一片挤满旧房、危楼的老社区。如今,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的永庆坊,却已凭借它极具碰撞性的气质,一跃成为广州的“网红”社区。

  即使是夏日,这里的白天与夜色也一样温柔。清晨的一场细雨,让两旁的青砖民居显得干净而朦胧。走入绿荫环绕的小巷,踏着被雨水冲刷干净的麻石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幢幢现代而传统的广府骑楼。而在永庆坊另一侧,则是一片正在等待修缮的老房。这里是永庆坊的二期工程,在工人们的一阵阵铁锹声中,那些老房子也开始慢慢苏醒。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永庆坊二期项目总包施工负责人潘益民,听他讲述了永庆坊建设过程中,一砖一瓦的故事。

  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的潘益民,从事建筑行业二十多年。成长于广州的他,对于广府文化颇有感情。在接到永庆坊改造项目之时,颇有经验的潘益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来到永庆坊后,他才发现改造这些老房、危房,实际上非常复杂。

  “我们做改造,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安全,第二就是保留历史文化底蕴。”为了让这些老房、危房焕发“新生”,他与设计师们不断磨合,想出无数个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是“老房里面建起新房”,对于这一特别的施工方法,他准备申请新的“工法”。

  为投入工作

  将健身房“搬”入办公室

  在潘益民的办公室内,赫然摆放着一个健身器材。潘益民说,过去他习惯每周去两三次健身房,但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多达16个小时。

  在潘益民的手机微信中,关于永庆坊项目的微信群就达30多个。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安全文明、居民情况等,他都需要一一参与。在永庆坊成为“网红”社区后,他还需时不时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昨天晚上也是将近11点才离开办公室。”潘益民说。没时间去健身房,于是他索性将健身房“搬”到了办公室。

  省出来的时间,潘益民都用来与建筑工人进行交流。潘益民与工人们的关系极好,每一个工人来到工地现场,他都会跟工人们聊天,每一栋房屋的勘探、检测,他都会与工人们一同前去。整个永庆坊二期项目包括恩宁路以北,多宝路和元和街以南,宝华路以西地段范围内,整个项目修缮活化的红线面积高达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预计复建建筑96栋,面积为3.5万平方米;修缮建筑248栋,面积约3.5万平方米;协助居民修缮521栋,面积约15.9万平方米。预计在2021年完成建设。

  这些房子大多属于砖混结构,有着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们的情况却表现不一:有的还算完善,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出现屋顶漏雨、墙体松化、倾斜、开裂等状况,有的更是已经坍塌……为了准确为每一栋老房“把脉”,“每个房子我们都走了无数次。”潘益民说。

  走进居民家

  最重要的是安全第一

  “以前这里是破破旧旧的,几乎没什么人愿意过来。现在就不一样了,白天有年轻人过来拍照,晚上还有年轻人过来这边喝酒吃饭。”在永庆坊附近开店的刘伯告诉记者。

  刘伯在恩宁路待了70多年。在刘伯眼中,恩宁路曾经历了“破”和“守”的阶段。它曾是广州的经济核心区域,有着广州市最长和最完整的骑楼街。但随着老城发展缓慢,房屋损坏情况越来越严重,许多人陆陆续续搬走,或者将房屋租借给外来务工者,社区逐渐空心化。在万科实施微改造之前,永庆坊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中,就有30栋为“严重损坏”,有的已经倒塌。

  而如今,永庆坊的周末日均人流量已增至1万人次,商铺出租率升至95%,不仅成为文艺青年的青睐之地,更是广州街坊怀旧的好去处。

  但实际上,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作为施工方的潘益民却经历过不少“拒绝”。“很多人不愿意搬家,一方面因为情感上放不下,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回不来。”对于这些情况,潘益民总是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告诉对方旧城改造的好处。

  有一位年龄近九十岁、住在十二甫西街的老太太,对于搬迁起初便是百般不肯。老人的房子已有60年历史,属于木质结构,房梁已发霉。但老人坚称,离开了自己家就会睡不着觉。劝说一段时间无果后,潘益民只好同意,但仍一直关注着房子的安全情况。

  直至一次连续降雨,老人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开始漏水。出于安全考虑,老人的子女便从外地赶来开始帮助潘益民劝说老人。两个月后,老人才肯搬。潘益民按照老人的要求,将房子加固、装修。老人时不时回来看看自己的旧房子,逢人便说:“越来越漂亮明亮了。”

  “我们改造的最大目的还是安全,人民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第二才是历史元素,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潘益民说。

  改造重点:

  永庆坊的房子不“怕火”了

  永庆坊在经过了第一期工程后,第二期关于建筑改造的想法已经趋于成熟。潘益民说,旧城改造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对于形态相对完善的骑楼,主要保持原貌,并对原来的造型进行修缮,尤其是门窗、外立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恢复建筑的原来风貌。对于楼龄为60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房屋,进行结构加固。而对于一些已经坍塌的建筑,则在保持岭南风格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进行复建。

  在改造的过程中,潘益民用了不少方法。比如十一甫西街民居,原有水刷石墙面修复前已呈空鼓状态,潘益民最初的想法是把它铲掉重新做,但后来放弃了,改为采纳钢结构加固并注浆的方法,将老墙面与新的钢结构建筑牢固黏合起来,从而将这面很有风格的墙面完整保留下来。

  还有的房屋属于木质结构,既容易着火,也不耐用,因此,潘益民的团队把房屋木质结构的部分全部替换成钢结构。

  最具有创新性的是对恩宁路227号的改造。原来那栋房子属于砖混结构,已严重破损,为保证安全、又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砖墙不能拆,外墙不能动。潘益民与设计师考察多次后决定,在不破坏原有外立面前提下,先把房屋内部的结构掏空,在原建筑里面新建一栋钢结构建筑,把旧楼撑起来。“先是用钢柱密密麻麻地把老房子的外墙包住,再拆除旧墙,顺着钢柱一个个复制,然后把楼板打掉,再建成一个新房。”

  “木变钢”,让永庆坊的房子不再“怕火”了。除此之外,由于永庆坊房屋间距小,消防设施不完善,这次修缮还着力布置了消防安全设施。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设置了消防箱、消防栓等消防设施;从粤剧博物馆到金声电影院之间,还“牺牲”了部分建筑,规划修建了一个500多米长、6米宽的消防通道,消防车便可进出自如。而二期工程中,消防设备还将做得更完善,预计加入喷淋、烟感等设备。

  用绣花的功夫

  让旧城改造更温暖

  永庆坊旧城改造给居民们带来了“安全感”。采访结束后,潘益民带着记者拜访了住在十二甫西街的王姨一家。

  王姨今年大约50岁,是土生土长的西关小姐。她与丈夫一同住在永庆坊多年。在旧城改造中,由于他们家隔壁是一栋危房,潘益民便将那栋房子拆除进行复建,也同时帮王姨的家进行了加固和装修。如今潘益民与王姨更是成了“朋友”。

  在恩宁路,潘益民还给一个孩子的家进行改造。小孩的妈妈早已去世,爸爸则因精神病住院,潘益民登门时,发现孩子的家早已属于危楼:电路已暴露,木结构的梁已发霉,随时可能塌下来。见状后,同样是一名父亲的潘益民,立马开始改造,用钢结构“撑”住了孩子的家。

  “旧城改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的功夫去改造。”潘益民说。有了永庆坊二期这一次实践,潘益民对之后的旧城改造开始越来越有信心,“之后也会继续参与后面的旧城改造”。

  尽管修缮历史建筑颇为困难,再加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