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特产不止鸭脖还有火箭和卫星
武汉有个地方离星空很近。这里专注制造宇宙浪漫,一年可生产20发火箭、240颗卫星 —— 走!一起探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前些时看新闻《首枚汉产火箭“新洲”号出征酒泉》,据说这几天就要发射了,这让我对神秘的武汉航天基地产生了无限好奇。
航天基地规划面积68.8k㎡,约等于210个中山公园,比整个武昌区面积还大。全长17公里航天大道贯穿东西,北至涨渡湖,南至长江岸线。
火箭、卫星、电磁防护材料等产业园,分布在航天大道两侧。除了已建成区域,还有不少正在忙碌中的工地。
新洲这一带盛产蔬菜。航天基地从2017年4月动工,到今年首颗卫星下线、首枚火箭出征,只用了短短四年。
快舟火箭从发射车上起飞。小白发问:火箭喷火发射,车岂不是烧废了?答:喷火时间极短,车身材质能扛住,这要是一次性的车,那多烧钱啊(图片来源: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 —— 这些特点让“快舟火箭”尤其适合商业航天。
航天也是分很多种:载人的、非载人的;军用的、民用的、商业的。载人和军用很好理解。民用航天是政府主导的关乎民生的公用事业,如气象检测、地质检测等。通过市场盈利的则属于商业航天。
过去,快舟火箭要在湖北多地协同生产。有了武汉航天基地,快舟火箭可实现“一站式”生产,提升效率。
严格来讲,去年薇娅卖的火箭不算纯正“汉产”。上个月出征酒泉的“新洲号”才是首枚真正意义“武汉造”火箭,它的组装、调试都在火箭产业园完成。
以“行云工程”举例:计划通过至少80颗低轨通信小卫星,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应用于装备、气象、汽车、物流等领域。
货轮航行海上的坐标,地震前夕的地质位移,只需几个终端小盒子,加上“天网恢恢”的物联网,人类难以抵达的海洋、岛屿、沙漠、森林就有可能轻松互联。
从前流行“圈地”,最新国际潮流是“圈天”。展厅导览员语重心长地说:“你看马斯克,他隔三差五发射火箭卫星,我们不抓紧,卫星轨道都被别人占了。”
倒也侧面窥探到一些生活碎片。比如,我在食堂听到两个人交谈周末去哪玩,其中一人说:“才19公里,好近啊。”
吃在食堂,住在宿舍。宿舍单人一间,有独立卫浴,每月仅需800元。当然,要住进这样的宿舍,请准备好专业和学历。
也有一些属于航天人的趣味和浪漫。比如火箭公司今年6月迎新会,航天萌新演唱的曲目都是《离开地球表面》《夜空中最亮的星》,可以说是非常“航天”了。
再比如,来自太空的生日快乐。行云卫星公司员工子女生日会,小朋友在测控中心输入名字“某某某”传送给卫星,随后就能收到来自太空的祝福:“行云卫星祝某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
上一次去新洲还是去年考摩托车驾照,神奇新洲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武汉除了“光谷”“车谷”,还有这样一个制造火箭卫星的“星谷”。
前往航天基地会路过阳逻港和武船(没错,武船也搬迁到航天基地了,现在和火箭产业园是邻居),庞然巨大的集装箱和厂房让人莫名激动。对巨物的好奇与崇拜就像仰望遥远的、浩瀚的、未知的太空的心情。
再有外地朋友问“武汉有什么特产”,别再千篇一律回答鸭脖和热干面了,骄傲告诉他们:武汉特产还有火箭和卫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