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让南京云锦融入高品质生活
正月初八,南京云锦研究所。一台传统的大花楼织机下,端坐着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凝神静气投梭织锦,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织造世界。在他手中,丝线在经纬间循环往复,精美的图案一点点浮现。他便是陈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36岁的他,在这个历史积淀丰厚的行业,是年轻的一代。
“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中式风格妆花纱围巾,在南京德基商场中,每条售价8000元以上,销售一空。南京云锦研究所旗下“元先”品牌今年下半年将会进入北京SKP这一全球标志性时尚百货公司,开拓北方高端市场。”织机前沉静的陈诚,提及南京云锦的创新,瞬间变得健谈。他告诉记者,由他带领团队历时多年研发的“妆花纱围巾”,2015年获得专利,2018年面市。这一云锦新品,在明代传统云锦织物的基础上做了诸多改进,面料更细软亲肤,图案更精细。
虽然如今已是传承人之一和业界专家,但陈诚却属于半路出家。他最初的专业与南京云锦相距甚远,毕业于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发动机专业,2009年加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参与设备的改造。那一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他转行开始学习云锦织造技术,3年后出师,进入了云锦研究所的核心部门——织造和工艺岗位。陈诚本身是“织二代”,父辈就在云锦研究所从事织造。自小耳濡目染的他,对这门传统技艺不算陌生,也颇感兴趣。即使如此,从机械跨行纺织,对于当时27岁的陈诚而言,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因为设计改造过织造设备,陈诚对各类传统织机、云锦品种等均有研究。汉代素纱,汉唐的纱罗织机、经锦织机,宋代小花楼织机,明清大花楼织机、纱罗织机、芝麻纱织机、超宽云锦织机……他参与了丝织品及织机文物的复原和改造,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他还熟悉云锦各品种的工艺,熟练掌握纱罗、绫、绸、缎、锦、绒等的织造,擅长云锦妆花纱技艺和云锦金彩绒、雕花天鹅绒等特殊工艺。2018年,陈诚被授予“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0年,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织二代”的身份、多年的云锦织造学习与实践功底,使得陈诚在南京云锦传统技艺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而跨界融合的经历、新一代的观念,又给他带来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迥异传统的思维。
初进南京云锦研究所,陈诚眼中的“锦绣世界”还十分沉寂,比其他传统行业更显保守,缺少朝气,典型表现是产品单一,只有礼品系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15年前后。随着南京云锦研究所与上市公司合并,传统织造技术得到创新性突破。面向新的市场需求,多项云锦工艺被深入挖掘运用,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多个系列新品被开发出来。陈诚带领团队研制的“妆花纱围巾”便是其中市场反响最佳的一款。
在陈诚看来,南京云锦研究所之前的产品以礼品为主,风格偏向于博古味,缺点是与市场脱节。他与所里的多个团队共同致力于将云锦——包括云锦面料、云锦文化元素——运用于日常生活场景。具体而言,通过加入现代后处理工艺,增加云锦面料的耐磨性、防水性等,既保留精美风格,又增添实用性。业内认为,这是南京云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跨越,打破了大众对于传统云锦制品的固有观念,使得云锦制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云锦+”和“云锦元素”也成为南京云锦研究所创新团队的最新拓展方向。据介绍,为满足新需求,南京云锦研究所拓展了三条新的产业线,其一是以收藏鉴赏为主的云锦挂画。其二是云锦+生活方式,如云锦+皮具、云锦+茶具、云锦+香具等,实现双创新,目标对象为90后及00后,使云锦年轻化、潮流化。即将面市的花花锦鲤挎包、小圆饼包便是其中代表。其三是推出各种带有云锦元素的优质文创产品。例如柿蒂纹系列图案,这一明清皇家的符号,也是云锦的传统符号,被运用到了不少文创产品上。
在陈诚眼中,2022年将是他与团队的创新收获之年,也是新一轮创新的起点。他告诉记者,“将金银线织入新面料”是今年的重点项目,预计年内将有突破。同时,传统工艺的传承领域也将有新的经典案例——他的团队将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修复两件古代文物服装,其中宋代三经绞罗面料,手工织造工艺已失传,复原时间需要一年。
陈诚坚信,“无论机器如何进步,手工的价值都无法被取代”。对于他和团队里的年轻人来说,南京云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历史精华,一种文化自信,一种生活姿态。推动南京云锦不断创新,融入中国人的高品质生活,是这样一群当代云锦人的最新梦想。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