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特产

舌尖上的江西:一方味蕾待绽放

  1928年出生,南昌市人,大专学历。赣菜权威专家,中国餐饮业功勋人物,中国厨师节发起人之一、组委会终身顾问,南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终身顾问。1985年担任南昌市烹饪协会副会长,1995年任会长。自20世纪60年代与赣菜结缘,坚持不懈数十年推广赣菜,并组织编写了《赣菜新谱》、《赣菜典故》、《餐厅服务知识》等行业专著。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南昌)主要筹备人,获“全国餐饮社团先进工作者”、“中华金厨人物奖”、“全国餐饮业特殊贡献奖”、“南昌餐饮界功勋奖”等荣誉。

  彭春兰1948年生于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7年,历任副总编、副社长、总编辑。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省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现为江西省记协、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商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走过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专著。

  彭春兰:《舌尖上的中国II》正在央视热播,从美食纪录片到美食人文纪录片,大江南北的美食名吃香味四溢,令人欲罢不能;贯穿古今的人文地理、家园情怀,同样让人感触良多。我知道您在南昌餐饮界德高望重,被尊称为“老爷子”。虽然您不是厨师,但您对烹饪业情有独钟,这一生都致力于推动赣菜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饮食文化。请您给我们谈谈,赣菜的形成发展以及与江西地域文化的关系。

  汪声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江西人,同时也孕育了独具一格的赣菜文化。赣菜有着悠远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史料中有关赣菜的记载,目前可以考证到的,最早见于《汉书》和《后汉书》,在《豫章记》中有这样的表述:(豫章郡)“饭稻羹鱼”,“嘉蔬精稻,擅味八方”。两千年前的江西菜肴便自成风格体系。这一点,杨西璘先生曾著文作过精彩阐述。

  赣菜的形成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等各方面因素,气候环境、饮食习俗更是其主要因素。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四季气候为春梅雨、夏炎热、秋干燥、冬潮冷。山区地带更为湿润,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所致,江西人的饮食习惯中也是多喜香辣和偏爱咸鲜,口味注重浓郁,菜肴形成的特色颇为鲜明。

  一是人口迁徙。您刚才也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西地处闽、粤、湘、鄂、皖、浙六省之间,自古就有“吴楚咽喉,江右冲要”之称。特殊的区位,加之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使江西成为重要的人口徙栖地。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即西晋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两宋之间的“靖康之难”,都有大量北方人口进入江西,明朝乃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同样有过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入。这些迁入人口对江西的影响,反映在饮食方面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带来新的种养品种,大大丰富了饮食、特别是菜肴的种类、资源;二是带来新的烹饪技艺与饮食习俗,促进了当地烹饪技艺的提高,同时也增添了当地的饮食情趣。早期的赣地菜肴取料于当地物产,因料施艺,原汁原汤,不尚辛辣,酥烂脆嫩、鲜香可口、咸辣适中、色型斑斓,形成了特有风味和烹饪技艺。

  二是经贸往来。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水系发达,交通运输十分便捷,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入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有南北饮食的包容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俗与江西人吃米粉的喜好相结合,形成一种跨越地域的大众小吃;赣南客家菜,则既有粤菜的鲜美和湘菜的辣味,更具备客家人独特的酿菜系列。

  三是宗教特点。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教、道教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我们知道,江西道教、佛教文化都源远流长,受此影响,赣菜很注重养生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腊香栀子花、山药炖肉、瓦罐汤等等,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

  四是名人文化。纵观历史,江西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历史名人在江西留下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让赣鄱大地拥有了诸多美食典故,如“东坡肉”是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在庐山游玩时留下的故事;“四星望月”记载了战争年代在兴国老区的生活情怀。

  作为地方菜,赣菜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仅就口味特点来说,赣菜的独特魅力在其原汁原味、凝重而厚实。江西丰富的物产为赣菜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彭春兰:说到赣菜的风味,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鄱阳湖鱼虾、井冈山山珍等等特色食材。现在南昌人最爱喝的瓦罐汤也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赣菜有好菜,首先是有好材。不过,赣菜始终让外地人感觉印象不深,没有什么叫得响的菜,也不属于八大菜系。您怎么看赣菜的特点?

  汪声瑜:赣菜和川、粤、浙、鲁、湘、闽、徽、苏等地方菜一样,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仅就口味特点来说,赣菜的独特魅力在其原汁原味、凝重而厚实。

  首先是食材,赣菜选料多为就地取材。江西丰富的物产为赣菜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山清水秀的江西,历来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鱼米乃菜之基,江西不但盛产粮食,而且稻米品种繁多,“万年贡”、“冷水粳”、“袁州黑糯”不同的米可以做出不同的饭菜,没有冻米自然也就没有“遂川冻米鸡”,没有好米磨出的粉,哪里会有粉蒸肉、粉蒸鱼的香?

  据统计,江西的菜品原料不下500种,仅鄱阳湖的鱼就有70多种,兴国有红鲤,婺源有红荷包鲤,万安还有玻璃红鲤。乌鸡、黑鸡、三黄鸡鸡的种类也多,不同的鸡,烹制出来的菜肴味道自然大相径庭。还有各种野味,江西山地多,野鸡、野鸭满山跑。

  至于特产,那就更丰富了,安福的火腿可与金华媲美,南安的板鸭在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庐山的石鱼、石耳、石鸡,萍乡的烟熏肉,还有各种菌菇、笋干真正是“物华天宝”!赣菜之所以受到欢迎,其选料之广泛和精细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烹饪,突出原料本味。赣菜讲究“因料施艺,物尽其用”,能够把各种最好的原料用得恰到好处。餐饮业是手工操作的行业,技术性很强,比如刀工,不一样的材料,有切、片、削、剁、劈、剔、拍等等,分得很清楚。取料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配制上讲究选料严实,刀工精细,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饪方法上讲究火工,擅用烧、炒、炖、焖、蒸等方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肠,既原汁原味,又香味别具。

  为什么赣菜一直起不来?主要是因为我们进了八大菜系的包围圈中,冲出去很艰难。实际上八大菜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还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观点不合适。应当说八大菜系和赣菜都应当属于地方菜,各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饮食习惯。

  赣菜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是什么人都能吃得上,不偏淡也不偏甜,大众口味,东南西北中都适用。比如说上海菜太甜,广东菜偏淡。最早的赣菜是微辣的,后来改良,厨师走入误区,拼命地放辣椒和酱油。不加辣椒和酱油他不放心,这是一个误区。这也让一些赣菜和赣菜馆,慢慢失去了竞争力,消失了。

  地道赣菜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这需要好的食材,可现在环境污染、种养技术都使好食材越来越少,调和油、佐料也都工业化生产了。野生鱼没有了,土猪肉没有了,赣菜哪还有原来的味道?

  彭春兰:时至今日,我们要寻找一处具有正宗南昌风味的餐馆,恐怕跑遍大街小巷也未必能如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昌首屈一指的本土菜馆应该是新雅酒家吧?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走很远的路,去新雅吃杂素,特别好吃,那味道就是一个“鲜”字。当时还有东方红、时鲜楼等,一并称之为“八大餐厅”,名气很大。如今新雅的旧址建起了繁华的商厦,“八大餐厅”也早已销声匿迹,新世纪前后知名的孺子路餐饮一条街,多数餐馆也关门了。现在兴起的各种城市综合体里,餐饮都很火爆,但赣菜馆不多,您如何解读赣菜的现状?

  汪声瑜:您刚才说到的新雅酒家是创立较早的赣菜餐馆,主要烹饪南昌本土菜。当时南昌人曾把“李祥泰扯布,新雅吃杂素”当作一种享受。

  计划经济时代,当时餐馆都归国有。凭借几十年的累积,“八大餐厅”在南昌市民心目中奠定了很高的声誉和威望。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南昌国有餐馆全部转轨,体制上的变化,使得“八大餐厅”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牌,并一一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赣菜也到了最衰弱的时期。

  时至今日,赣菜的发展仍比较滞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缺乏。这表现在厨师、服务员社会地位不高,尤其是现在,“90”后更没几个愿意当厨师、当服务员的。二是没有龙头企业。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仅南昌城区,大大小小的持证餐饮店在6500家左右,可前几天公布的“2013年中国百强餐饮企业”,江西一家上榜企业都没有。三是整体实力弱。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住宿和餐饮业2013年的零售额为272.9亿元;而邻省福建去年仅1~11月即实现营业额671.01亿元,其中仅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56.97亿元。四是政府扶持推广力度不够。这几年,省市都出台了一些振兴赣菜的计划、扶持餐饮业发展的规划,也在评选赣菜名品、特色餐饮街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与餐饮业的期待相比,还很不够。

  除此之外,赣菜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是停车不便的中大型餐馆开不下去;二是年轻消费者、流动人口增多,给赣菜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最后是食材的变化。地道赣菜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这需要好的食材,可现在真正野生的好食材越来越少,赣菜哪还有原来的味道?

  1983年,我省组织赣菜进京展销,南昌由我带队,当时许多在北京的江西老红军,由余秋里把他们一起拉到店里,我们做的赣菜大受欢迎,这些老同志大赞“家乡的味道”。王震欣然题词:“鄱阳湖水产,井冈山山珍,景德镇餐具,江西厨师称誉全球”。如果鄱阳湖水产不行了,那还怎么“称誉全球”?这是最致命的问题。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赣菜必须创新。赣菜的出路,对内要做精做足特色,对外要加大力度推广。

  彭春兰:食材确实是个大问题。就拿藜蒿炒腊肉来说吧,作为“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那也是有季节性的,可现在很多餐馆一年四季都有这道菜。大棚种植和野生的藜蒿,味道怎能一样呢?火爆的《舌尖2》已播放了两集,观看后对我触动颇深的是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人们获取原汁原味食材的艰辛和执着,令人感动,那是舌尖上味蕾美妙绽放的源泉。我们要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不仅让人们有好的生存环境,也保住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现在要把赣菜进一步做好做大做出特色,对这个菜系的扶持和培养是一个过程,不会有终点,因为人们的嘴总是喜新厌旧的。赣菜的发展只有进行时,这个进行时怎么体现?

  汪声瑜:食材的问题,恐怕不是餐饮业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此外,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用互联网,上网找美食,看网上的评论,这也给赣菜提出了新挑战。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赣菜必须创新。首先要提高技术。餐饮业是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如何做到把菜变得很有味道,又看过去很美观,要让土菜精细化,这需要不断琢磨。第二要降低成本。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厨师、服务员、房屋租金都在水涨船高,不降低成本很难生存。我认为应大力提倡“中央厨房”,特别是连锁发展快的店,可以统一规格,由“中央厨房”制作菜品,统一配送,既节约原料、人工,也能保证各分店的菜品质量。南昌的粥行天下餐馆就是这样做的。第三要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快,很多东西淘汰也很快,综合体餐饮、休闲餐饮、农家乐等的兴起,对现在的传统餐饮冲击相当大。赣菜要眼睛盯着“90后”、盯着家庭,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口味的变化,才能继续发展壮大。菜肴故事、红牛春天等餐饮企业都推出了创新餐厅。

  我始终觉得,赣菜的出路,对内要做精做足特色,对外要加大力度推广。赣菜也要走出去。2003年,经过我的争取,在南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在南昌成功举办。有两千多个餐饮从业者相聚在南昌,南昌3道宴席、17道点心、近百道菜肴,在厨师节分获“中国名宴”奖、“中国名点”奖、“中国名菜”奖。政府的重视、协会的努力、企业的支持,再加上各大报纸、电视台、电台的全方位、大规模的报道,使得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大获成功,参与的厨师和企业超过往届,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赣菜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推介,赣菜品牌开始得以成形打造,这为赣菜走出省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去年原计划组织一个赣菜进京30周年的庆典活动,因种种原因延迟到了今年,目前正在组织筹备。31年前,赣菜在京展销时,三杯鸡、海参眉毛肉丸、江西狗肉等名菜都受到了广泛欢迎,希望今年能够再创当年辉煌,让赣菜声名大振,走得更远。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江网(dajwjx)”和“手机江西网(jxrb_jxnews)”。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