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功成身退的侠客之省
楚人任侠敢任,而常有守孤抱以轻天下之情,故秉大义以发天下之大难者多为楚人。发大难而不计其功,有其功而亦不以其自拘自滞,自矜自恃者,亦多为楚人。盖楚人有性情之真,而少功名之念,此楚人之所以失,亦楚人之所以得。
自古以来,“九省通衢”就是湖北专属的VIP头衔。前两年,网上有个梗说:从湖北出发,最多经过两个省级行政区,你就能到全国任何一个省份——从湖北出发,经过重庆、四川就能到,经过陕西、甘肃就能到新疆。
虽然这个段子其实并不怎么严谨,但湖北自古以来就手握长江航道却是铁打的事实——要不然为啥《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三家都想夺取荆州呢?
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有长江汉水带来的便利,湖北占尽了东南西北的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湖北人聪明脑子活,还特别勤奋。
楚汉争霸,世人都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近代,“武昌起义”成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到现代,武汉市的口号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亮剑”“突围”,是刻在湖北人骨子里的性格。(就连《亮剑》里的李云龙和他的原型王近山将军也都是湖北出身。)
按理来说,湖北省应该“富得流油”,但现实中的湖北经济发展却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不过,湖北人努力在寻求突破口。只是,这条“突围之路”却并不好走——现代经济社会的变量太多太多,资本、技术、人口、教育、政策、交通、基建、地形......“九头鸟”激发了自己120%的智慧,试图寻觅出一条通向未来的“黄金水道”。
说实话,湖北的地理情况不怎么好,东边窄,西边宽。湖北东部、北部、西部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丘陵或者险峻的山地,这些不适合农垦和建设的土地,占了湖北省80%的面积。只有中间一块地方是平原,在远古时代,这里叫“云梦泽”。
除武汉外,首先是“鄂西五兄弟”,尽管都处于山区,但经济实力其实不俗。湖北第二第三经济强市襄阳和宜昌全在这里,除去武汉后,GDP占全省比重4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危险复杂的国际形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鄂西地区山高谷深、丛林密布,尽管交通不便,但从战略上来说却身处腹地、非常适合隐蔽。
于是,从60年始,大批工厂开始迁入襄阳、宜昌、十堰等地。403、827、330、3611、5713......这些毫无感情的工厂代号从此便成为了这两座城市居民几十年的共同记忆。
“三线建设”对鄂西地区的“馈赠”是丰厚的——在“三线建设”的那十几年中,鄂西地区增加了十余万熟练的产业工人,建设了各种工厂,形成了多条产业链,还修建了铁路、长江大桥、穿山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
宜昌和襄阳在建国前都是农业城市,但现在却都成为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十堰更是因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了当年中部地区唯一一个汽车基地。
从黄冈市中心到武汉的光谷广场,直线公里。从武汉站坐城际列车到黄冈,单程最快只要32分钟,家住黄冈,在武汉上班的人太多太多了。
鄂州就更不用说了,鄂州葛店和武汉光谷的距离只有十公里,根本不分彼此,葛店地区名字带“武汉”的公司数都数不过来。正是因为武汉和鄂州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很多企业索性直接跑到鄂州建基地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顺丰快递”——顺丰在鄂州砸了好多钱,修了专用的货运物流机场。今年年底,鄂州机场就将启用,成为顺丰快递的核心资产,将身兼国际分拨、全球维修、跨境电商三大中心的职能。
不过,尽管有武汉的拉动作用,但鄂东五地本身的工业发展很一般,缺少合适的项目。这也就导致鄂东人口虽然比鄂西还多一丢丢,但经济总量差了西边一大截。
在我看来,鄂东五地未来的发展,注定还是要和武汉绑定在一起。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距离武汉实在是太近了,武汉的产业只要转移,鄂东地区就会成为最佳的承接地。
准确地说,大荆州地区,成了今天湖北最痛的那根刺——今天的天门、潜江、仙桃、荆门,都是当年从荆州划分独立出去的。这部分的人口,占了湖北省除武汉外的四分之一。
从文化上来说,荆州之于湖北,就像西安/咸阳之于陕西,可以说是“荆楚正统”的所在。古代楚国的郢都就在今天的荆州境内。但如今,西安和咸阳早已密切联系,而荆州和武汉虽然相距不远,中间却好像隔了一条银河。
我们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今天这几个地方重新合成荆州,整个荆州的经济规模将逼近7000亿元,完全超越宜昌、襄阳;人口将超过1200万,略高于武汉。如果是这样,湖北将出现毗邻的两个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到时候,大荆州往左,带动鄂西,大武汉向右带动鄂东。湖北省将形成一个东西并进的“经济钳形攻势”。
常言道“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江水从上游的宜昌南津关进入湖北境内后,终于可以在宽阔的平原上奔流了。但很快,江水就要面临荆州地区江段的“九曲回肠”。
然而,长江荆州段的河道实在过于曲折,不利于水流通过,导致大量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最终,在荆州地区,长江就变成了“地上河”。
长江不比黄河,黄河全流域几乎都在温带,平均降水不多,还有小浪底水库可以兜着。长江几乎全流域都在带,四川、湖北、湖南三省几乎都是湿润多雨的南方气候。就算三峡能够兜住上游的洪水,湖北本地的降雨也足够让长江荆州段压力山大。
因此,在荆州地区长江在荆州地区的江段虽然处于平缓的中游,但却是整个长江流域里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方。所以,为了保护更下游的武汉和安徽,荆州便不得已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责任——“分洪区”。
成为分洪区,就意味着头上顶着一颗随时有可能点燃的“炸弹”。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在1998年的那个夏天,这颗“炸弹”曾经差点就“爆炸。
随着经济发展,今天荆州市市区的面积已经比98年扩张了10倍,城市规模已经突破了安全区,灾难条件下需要进行疏散的人口已经接近40万——分洪代价已经快逼近临界点了。如果荆州真的成为了一个人口千万、GDP近万亿的大城市,倘若某天长江洪水再度来临,那么荆江分不分洪都会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之前,我们聊过江苏。江苏的特点是“去中心化”的“散装”——省会南京在江苏的存在感并不算高。经济领域,苏州的地位比南京高得多, 无锡、南通与南京相比,差距也并不算大。你南京GDP一万四千亿,我无锡一万两千亿,咱俩棋逢对手,谁也不求谁。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时期,苏联老大哥援助了我们156个工业项目。湖北分到了8个项目,而其中7个都在武汉——只有一个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因为本身要挖矿,所以不得不离开武汉选在了大冶的矿区。
2019年,湖北省GDP总计45828亿元,其中武汉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达到了16223亿。如果把武汉开除出了湖北,湖北的GDP将瞬间跌到只有29605亿元。
湖北全省都处于带季风性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虽然这几年大家都知道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冬天”有多么阴冷难受,湿润是真的很湿润,只不过和“温暖”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但这只是从人类的感受来说——在农作物眼里,南方这种不结冰只下雨的冬天简直不要太爽。
得益于这种温润的气候,以及江汉平原的平原沃土,湖北省的粮食产量连续八年每年都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不过,湖北省的地形很尴尬——江汉平原虽然平坦肥沃,但面积太小。另外,江汉平原东、西、北三面都是山地,南边是洞庭湖,内部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能用作耕地的面积倒也不算太多。
虽然湖北每年都能生产500亿斤以上的粮食,但这个量在全国也就排中等偏上,常年在前十的门槛上挣扎。
长江、汉水以及无数支流和湖泊池塘和连片的稻田,让湖北成为了中国最最重要的内陆水产基地——潜江小龙虾,宜昌鲟鱼,武汉武昌鱼,都是全国知名的水产品牌。在中国的淡水鱼产业中,湖北省的产量常年都是第一。
2019年,全国小龙虾行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4000多亿人民币的规模。这其中有45%的小龙虾都是湖北贡献的:全国208万吨的小龙虾里,有92万吨都来自湖北。除此之外,湖北小龙虾的养殖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位(790万亩),超过第二名安徽省近一倍(397万亩)。
除了养殖,湖北还有后续的小龙虾加工产业:湖北省仅仅是规模以上的小龙虾加工厂就有51家,数量上占了全国一半以上。产量上的数据更厉害,每年能加工近60万吨,占了全国的七成以上。
工业领域,“鱼米之乡”的湖北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省份——湖北省的工业产值,90%都是靠制造业撑起的。
半导体领域,位于武汉的长江存储背后有国家半导体大基金和紫光集团超过240亿美元的投资,代表了国内存储芯片的最高水准,设计制造了中国首批3D NAND闪存芯片,
显示屏领域,国内显示面板三强——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都在武汉开了工厂。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的武汉工厂装备了第六代柔性屏生产线,可以生产手机的柔性屏与可折叠屏。
90年代,第二汽车制造厂从十堰的大山里走了出来,先后在襄阳、武汉建立了分厂。今天,围绕着东风,武汉聚集了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五大车企。襄阳有东风日产和英菲尼迪,十堰有东风小康,宜昌有广汽传祺......最近,长城汽车又在荆门开办了新的工厂。
需要注意的是,有整车制造厂,就会有配套的零件厂。武汉、襄阳、十堰、宜昌......湖北省至少有数千家围绕汽车而生的零配件生产企业。
湖北发展工业的底气,其实是电力。湖北的水电资源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有大量高山峡谷地形的四川和云南。
水电资源充沛,也就意味着湖北的电价颇为低廉——襄阳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适合开工厂的城市,一是因为它既有汉江还挨着南阳盆地,二是因为襄阳的电价相比起其他电力资源不能自给自足的工业城市要低很多。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不管这句话是夸奖还是嘲讽,湖北人聪明、鬼点子多是公认的。战争年代,黄冈红安一个县就走出了200多位将军,韩先楚、王近山、秦基伟、胡奇才......这些著名的将领其实都是一个县里走出来的老乡。
从产业上来看,尽管湖北的经济发展状态不错,各地产业也很强,但基本上全都是重资产的重工业——超大的园区、巨型的厂房、价值亿万的流水线和设备——这都不是一般商业资本能玩得起的。
在湖北,以央企、国企为主的国资势力强大,民营企业却不温不火。就算是省会武汉,人们的价值观也很保守——公务员、国企是家里孩子最好的出路。
国企当然很强,但国企是国家的企业,不是你一个武汉市、一个湖北省的企业。老国企自带一整套生活区,典型就是武钢——青山区什么都有,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服务,原则上不需要和外部打交道也可以过的很好。
前一个,是我从财政部门的朋友那里得来的一手消息。后一个,只要在武汉生活过三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
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两个省份加起来就占了179家,算上广东,三个省占了全国民企500强的半壁江山。
说白了,湖北还是太保守了。尽管占据了南北铁路和水运枢纽,湖北的经济仍然是内向型的——武汉的出口依存度只有8.5%,而北边的郑州高达25%。
没错,湖北的确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武汉也一直都背着“东方芝加哥”的称号,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武汉渐渐习惯了依赖政策优势的发展模式——就像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重工业城市一样,太过于依赖政策,不怎么重视自主竞争。
众所周知,武汉是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全市范围内共有大专院校学生130万,占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即便手握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即便集结百万大学生,即便把城市开在了大学校园里,武汉依旧需要用尽全力才能留住人才。
根据2015年蚂蚁金服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在五条最热门的跨省就业迁移路线条(武汉——深圳,武汉——北京,武汉——广州)。每年30余万毕业生,愿意留在武汉的只有三分之一。
根据相关的人口统计数据,北上广深和各个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在这个榜单上,北上广深稳居排头。而除重庆之外,各个地级市则完全霸占了人口净流出地区的榜单——河南的周口、湖北的黄冈、安徽的阜阳、黑龙江的七台河全都榜上有名。
地级市(黄冈、周口、阜阳)的收入中位数普遍在2000元上下,省会城市(武汉、长沙、郑州)的收入中位数普遍在4000元上下,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收入中位数普遍在6000元上下。
实际上,湖北在中国各个省份的人口净流出榜单上排行第五,净流出了近500万人。而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恰恰就是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
以武汉为例,大学毕业生拿着一张毕业证就能换一本武汉户口,同时还能在住房和租房上有相当程度的优惠。“留住大学生”也成了武汉市在招商引资时候的重要衡量指标——最近几年,武汉特别喜欢那些能帮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企业,比如,在线教育。
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就能解决成千上万个就业岗位,而且还都是大学生。虽然最近在线教育行业的情况不太好,但这个行业本身不会被消灭。很多在线教育企业都在武汉开辟了“第二总部”——虽说大家最近都在裁员,但似乎都在尽量保存武汉地区的实力,反而是总部的裁员力度更大。
在研究湖北的过程里,我发现湖北似乎“没什么好写的”——她不好不坏,不高不低,经济不强也不弱,产业不发达也不凋敝。而她的问题:一城独大、政策依赖、发展不均、产业结构失衡......似乎也是很多省份的共性。
楚人任侠敢任,而常有守孤抱以轻天下之情,故秉大义以发天下之大难者多为楚人。发大难而不计其功,有其功而亦不以其自拘自滞,自矜自恃者,亦多为楚人。盖楚人有性情之真,而少功名之念,此楚人之所以失,亦楚人之所以得。
荆楚大地的人民,自古以来性格里就带着两个词:“不服周”、“讲胃口”——前者表现了楚人争强好胜、不甘人下的反抗精神,后者代表了荆楚人士的价值观。楚人不惧怕牺牲,能吃苦,能忍受,但在成功之后,却往往不会、不懂享受胜利的果实。
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开国将军,却并没有在场上有什么存在感——至今提到湖北,大家能想到的依旧是“九头鸟”、“热干面”。
就在此时,我才发觉:原来,这可能就是中国中部省份的典型样子吧——历史原因,导致中部的兄弟姐妹们形成了以国资为主的重工业集团。为了打好国家的工业底子,奉献了几代人的力量,赢得了稳定,却因为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失去了和外部资本对接的机会。
渐渐地,成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部。于是,从山西到湖南,从湖北到江西,除了大河南,全都成了人口流出的地区。
我大学在武汉就读。在我们寝室里,老大是湖北黄冈人,老二是浙江绍兴人,老三是湖南娄底人,我自己是武汉人。现在,我和老三在北京,老二在杭州,老大在深圳。
你看,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且都在武汉读书,最终还是都要去一线城市“见见世面”的。与其说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留在武汉,不如说“武汉只是一个中转站”——因为大家本来就打算去北上广的。
雷军是仙桃人,武大毕业,微信的张小龙,湖南人,华科毕业的,一加手机的创始人刘作虎是湖北汉川人,浙大毕业。但他们的选择,几乎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义无反顾地去了北上广深。
虽然常年被人诟病人才外流,但是湖北这种人才流动大省的后发优势将是非常可怕的。大批在北上广深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科学家回到湖北创业和发展,或者开展业务,给湖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另外大批外流一线城市的基础人才,在北上广深房价全面引来10万时代的时候,又开始为武汉低廉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所吸引,大批人才纷纷流回湖北,这些人带回来了沿海地区的视野和格局,为整个湖北的开放发展,奠定了极好的腾飞基础。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