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关注南京城市吸引力系列报道① 来来往往的南京人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人口争夺,体现在人才竞争上。过去十年,南京增加了130多万人口,其中流动人口增速要大于常住人口。当下南京,人口正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吸引人口优势何在?科技创新人才、新锐青年,他们向往什么样的城市?今起新华日报《南京观察》将陆续推出“关注南京城市吸引力系列报道”。

  当一座城市竭尽全力吸纳优秀的年轻人时,越来越多心志高远的年轻人为挑选城市而辗转反复。在京沪线、沪宁线等交通干线,有这样一群人在“候鸟式”折返,南京是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快捷的交通方式挤压了时空距离,这座枢纽城市以何吸引南来北往的人们停驻、落脚?他们为何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却又来回奔走,他们因何在这里安家落脚、长相厮守?《南京观察》记者日前走近这一来来往往、双城游走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

  他们,很多人可能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南京人”,但他们奔走的步伐,却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应和了这座城市不断攀升的雄心,让更多的人在这里获得机会,与城市一起强大。

  “来南京后最开心的事,是看到员工脸上的笑脸越来也多,紧皱的眉头不见了,那种状态我最能感受到。”胡建中感慨道,这也许就是幸福感在飙升吧!带着创业公司告别“北漂”来到南京,被他视作最正确的决定。

  “从五环外东南角的亦庄,到西北角的中关村,上个班要横穿一个北京城,耗时一个半小时,地铁转车四五次……”胡建中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大中华区市场营销总监岗位辞职后, 2016年在北京创立游极虚拟现实科技公司,瞄准了VR+航空教育和人工智能产业方向。漫长的通勤距离是创业之路上的“痛点”,为了节省出加班的时间,他经常在凌晨两三点忙完工作后,睡在公司的办公室。

  更加折腾的是搬家。“3年搬了6次,无非是因为房租成本太高,合适的办公室难找,房租押三付三,很吃现金流。”2019年,他把公司及12人团队整个搬到南京,与新研机构凤凰智慧教育研究院合作,孵化出一家新的科创企业。

  “这么多年去过厦门、大连等很多城市,老家的广州也抛来橄榄枝,但还是最钟情南京。”胡建中说,南京发展势头猛、潜力巨大,高校人才集聚,非常适合他公司这样的初创企业。南京经开区汇智科技园给了200多平方米办公室,三年免租,“面积跟以前的办公室差不多大,相当于省100万租金”。团队成员住在人才公寓,租金也有减免。“以前在京员工每年有50%流失率,不停招人都快愁死了,现在在南京发同样的工资,他们留下来的钱更多,人员非常稳定。最近有三个员工有意在园区附近买房,已准备交定金。”团队有了好状态,公司发展也顺风顺水。“来南京这两年,业务每年增长两三倍。”创业之路上,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他大约平均每两周坐高铁回京一次,与妻子和11岁的孩子度过难得的周末亲子时光。

  相比于胡建中的“南北游走”,每周穿梭在沪宁线上的东国伟要更加“收放自如”。三年前带着团队从英特尔上海公司辞职创业,在南京马群科技园创办了棣拓智能公司,专注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如今三年下来,公司实现盈利,走上正轨了。我一半时间在南京,一半时间在上海。”东国伟说,这样的双城生活对于公司三位创始人而言是常态,毕竟早已安家在上海,而跟随而来的年轻员工纷纷扎根南京,“三年下来,一个个买车买房了,这在上海很难实现。”

  清晨6点04分,在手机闹钟响前一分钟,吴君就会在睡梦中醒来。要在40分钟内,赶上6点44分经停芜湖开往南京南站的G7274次高铁,必须争分夺秒:15分钟洗漱,再喝杯热水,骑15分钟共享单车到芜湖火车站,预留时间安检进站……

  每次经停马鞍山东站时,吴君总能看到站台上乌压压的候车人。在列车5号车厢和6号车厢中间的车门处,挤着的都是去南京上班的人们。因为这里距车站出口最近,可以最快速度出站赶上地铁。其中很多是熟面孔,偶尔寒暄闲聊,教师、医生、IT工程师等各种职业的都有,大家都是争分夺秒去南京“打卡”上班。

  7点20分到站,一路小跑赶上南京地铁1号线分到安德门站,继续小跑转乘2号线分钟,到单位吃完早饭,一看表“提前20分钟到岗”……快速通达的高铁,让他下定决心走出家门口就业的“舒适区”;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坚持两地往返生活已6年。吴君所在的公司在南京布局了区域总部,他奋力一跳从子公司考进了总部。看得见的变化是收入高了一大截。深切感受是,工作视野和社交圈层的不断提升,未来有更多选择。

  单程动车票31.5元,单程地铁4元,每天往返71元,一个月需要花销1562元。他算了一笔账,“通勤成本也够租房,但每天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时光,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突发的加班加点,可以顺利在晚上8点30分左右回到芜湖的家,来得及给孩子讲绘本、玩游戏,“这样的‘白+黑’,性价比很高!”。

  “不堵车也就40多分钟,跟住江宁差不多。怕堵车就坐高铁。”家住马鞍山的刘先生的双城生活比吴君更加轻松。在宁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做技术支持工作的他,作息时间很稳定,每天回马鞍山跟朋友约饭撸串也很少迟到。“我不说,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跨省上下班。在南京赚钱回家花,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唯一让他和家人至今懊悔的是,“如果留在南京,当时肯定要买房,到现在涨了很多,错过一波。”

  相比之下,吴君更有先见之明。在南京江北新区买的新房日前交付了,但焦虑也随之而来,新小区的学校让人心里没底。“家里是‘恩正’的学区房,小孩的教育是头等大事。”他摇摆不定,到时先摇摇民办,摇上好学校就搬家来南京,就看“运气”了。

  “相比上海,南京生活压力小一些,节奏慢些,也很有文化底蕴,这是选择南京落户的原因。”入夜时分,坐落在南京经开区恒园路1号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仍灯火通明,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朱海龙带着团队在这里加班,但大家心里却是定定的。

  33岁的他是山东人,从英国名校毕业后,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研发工作。2015年,他和9名同事一起来宁创立公司,如今,这一团队全部在南京安家落户,公司的带头人周军博士还享受到南京购房绿色通道和购房补贴。

  “10名工程师组成的初创团队,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5到26岁,刚成立半年就拿到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投资。”朱海龙说,如今累计获得投资上亿元,在南京的打拼很有成就感,已成功推出地面式、机舱式等两款测风激光雷达产品,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

  “只有到鱼多的地方去撒网,到草多的地方去放羊,才能创造更大效益。”中铁十一局华东公司党委、工会主席疏王炀,2020年跟随着企业总部外迁的脚步,从中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举家搬到了“鱼多的地方”——南京溧水。新的总部大楼尚未建成,他已经在溧水开发区购置了一套127平方米的新房,在这里开启他的新生活。

  直管行政人员百余人,旗下建设团队38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这样一家体量庞大的“国家队”企业要把总部外迁,不是一件小事。“我们的主业是轨道施工。长三角未来每个城市和区县间都要有高铁和城际铁路,这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疏王炀说。

  为何中意南京?是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让他们眼前一亮。2018年4月25日下午,公司高管首次来到溧水考察,溧水经开区招商局的四位工作人员接待了他们,“清一水儿的年轻人,20多岁,毫不怯场,条理清晰、滔滔不绝地介绍开发区的招商政策和环境。”

  放眼长三角大小城市,备选项太多,疏王炀此后一个多月没有联系过溧水方面。溧水的“年轻人们”有股必胜的热情,每隔两天就把新争取来的政策和优惠推给他,不在乎有没有回复。时间一长,双方互动升温,最终敲定公司华东总部落户溧水。

  总部大楼尚未建成,疏王炀已经看到这个昔日郊县的未来:“道路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每天早上我都要去家门口的月麓湖跑步,刚来的时候还正在建,现在从塑胶跑道到亮化绿化都已经配齐,非常漂亮了。”目前,公司有400余名职工已经在溧水买房安家,这里又多了一波年轻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931.47万人。南京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南京市流动人口为265.1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47%。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远超过常住人口,反映了南京对周边城市及外省人口的吸引力。

  为什么选择南京?面对这一问题,来宁的创业就业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线城市不适合初创公司,在南京创业成本更低,同样能招到优秀的人才,还拥有广阔的市场。”东国伟说,公司智慧消防、智慧水务的多个项目已经在南京及周边城市落地。

  他告诉记者,原来的公司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出来创业,大家都走出上海在周边城市找机会落地,南京则是更具性价比首选地。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城市间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转移。“现在,有的同事跑得更远,再坐上一个多小时高铁,就到了合肥,房价更便宜,人力成本更有优势。”

  随着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南京的门槛也随之提升,单纯的“成本优势”渐渐摊薄,城市需要更加硬核的吸引力。“从人口数据变化来看,人口的规模和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企业数量总体呈现正相关。”研究最新出炉的人口普查数据,相关统计专家表示,人口向一个城市的集聚,一方面和这个城市的能级有关,但更多的是和这个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和机会有关。

  “南京本身城市在成长,这里有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我找到了方向。”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后台架构师胡勇超此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了10余年,亲眼见证了共享单车等互联网企业的兴衰起伏。“选对方向很重要,同时策略要灵活,必须不断调整。”胡勇超坚定了他职场转向的决心。得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在宁创办新研机构的消息,他放弃了在京买房的机会,决定来宁加盟、安家落户。“南京的收入水平会比北京低一些,但算上房价成本的话,生活压力会小很多。关键的是,在这里发展机会很多。”他最中意的是,在这里年轻人的想得到尊重,研究院鼓励大家把想法付诸实施、孵化企业。此前一位年轻同事就领衔创办了“图灵小蚁”,设计的智能垃圾箱已经接到了订单。

  7月16日10点半,南京华易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阎勇带上简单的行李,匆匆赶往南京禄口机场,拜访远在厦门的客户。“事业在哪儿家在哪儿。”60岁的阎勇来宁创业,保持着年轻人的状态。2020年4月,他从工作了37年的前公司高管位置上离职,来到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启创业之路。为什么选择南京?“落地之前,我们跑了四五个城市,我们感觉到,这里给了我们创业者最大的尊重和信任。”

  华易泰是一家专业生产半导体、面板显示器生产设备的企业,在江北新区有适合其发展的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去年10月,华易泰的厂房一启用,就签下了1.4亿元的大单。如今,妻子安家在了上海,留学归来的儿子在深圳奋斗,“企业还在成长期,我周末到上海、深圳,也不是‘回家’,一般会约上朋友进行项目、融资等交流和沟通。” 阎勇说。

  不到一年,华易泰已集聚海内外人才80余名,渐渐地,原本“候鸟式”来回的技术骨干,开始选择安家南京。“有的家里的小朋友已经在江北新区读书,会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