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其实你也挺好!
南京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作为六朝古都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关于他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但近代这些年,其城市建设的步伐,终究是有些坎坷的。
首都计划是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其意义非常之大。其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茂飞)对于中国建筑非常敬重,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后来严格执行《首都计划》,南京将被打造为一个占地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际化城市,可惜的是,首都计划只执行了10年。
其很多的规划理念较如今都较为超前,比如分区规划、方格路网、将行政机关放置于当时的城外、限高、大面积公园绿地。
受到前苏联的影响,“自上而下”的规划决策方式长期影响着中国的城市规划。而后经济的震荡导致城市规划行业一度停滞数十年,受多方面影响,这个阶段的南京城市规划几乎是空白的。
此时南京由解放前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重工业城市(最高重工业GDP占到全市70%),当年工业生产为第一位。(好比、语文课代表一下变成了化学课代表)
主城内大型的建筑(商业,医院、行政设施等)沿几条主干路扩张蔓延,沿路建筑高度不断增高。而住宅区的设置毫无章法,逐渐填满主城各个街巷。
对于拥有众多古建筑(包括遗址)的南京老城来说,保护、修缮以及限高可能才是更加合理的做法,高楼易得,真古城难寻。不过在当时大部分人并无相关意识,其在古城的风貌保护方面较苏州、西安要差上不少,这是非常遗憾的。
也许是因为地形的阻隔(秦淮河、紫金山、长江)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南京,城建居然始终局限在明城墙以内,而这片仅有43平方公里的区域,集中了南京几乎所有的城市资源(政府机关、学校、商业、企业)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这显然不利于南京日后的长远发展,另僻新城成为南京的当务之急。
上世纪80年代长江对面的浦口首先成为南京外拓的突破口,成立国家级高新区、并引入相关知名高校,但因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交通不畅等问题,江北第一轮开发陷入困境。
河西、江宁、仙林几乎同时期开始了大规模开发(仙林相对略晚一些),南京此时终于迎来了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南京两位重量级领导关于政绩工程上的PK,充分暴露出,南京缺乏持久性规划方针理念的特点,在区域规划发展上摇摆不定,受此影响本是重点开发的河西,进度甚至一度有些放缓。
而浦口和麒麟两个新城的规划,实际上是非常类似的,都是中央绿轴+两边CBD高楼的模式,其规划理念单纯的追求视觉上的高大上,超宽的马路,巨型地块等等,显得有些粗暴简单,不过随着两人的相继落马,两座新城仅仅成为规划史上一段小小的插曲。
(浦口新城后来在江北新区中以另一个身份得以延续,麒麟新城在数年波折后逐渐找到科研创新的道路而不再强调所谓CBD)
针对此前饱受市民诟病的大路网对行人很不友好的问题,在河西南以及南部新城的规划中,加入了适量的窄路网,小地块,使得街区尺度具有亲和力,这是在以往盲目扩张,追求通行效率的背景下,首次将人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转变。
不过这需要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基础,而河西南目前公共交通显然不足,当地居民更多乘坐私家车出行。
较大车流量的情况下,窄路网小地块,反而大大降低了通行效率,被人们所诟病(容易堵车),不过从长远看利远大于弊。
熟悉南京的朋友都知道,南京的行政区划在很多方面对南京的城市规划都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行政区划交界处往往发展滞后,而河流往往作为分界线在南京普遍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
但江北新区,首先在行政层级形成了统一的管理(管委会模式),这是南京城市规划上一次不错的进步(整体规划高于行政区划)。
而核心区在之前的城市规划中首次将地下空间上升到最优先级别,而不急于在地面出效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地下空间就如同冰山的下部,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基础。
另外在核心区以及其他重点区域,充分使用了密路网,小地块的形式,重视公共交通,而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密路网在降低车行速度的同时,保护了行人的安全,并使得街区人气更加容易聚拢。这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江北核心区具备了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基础实力。
不过区域内依然规划过多的住宅在我看来是核心区未来质量的一个隐患,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就已经说过,商务区内如果加入过量的住宅或者大型商业对商务区本身是非常不利的,是不小的减分项。
回顾南京城建这几个阶段,你会发现,虽然南京的城市规划一直磕磕绊绊、饱受诟病,但似乎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出明显的进步,这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情。
政府上层似乎有意将南京变成一个巨大的城建试验场,不同的领导在不同的区域实验不同的规划形式。虽然每次规划的进步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问题是剩下具备打造世界级城市的土地真的已经不多了(最后可能只剩下大校场CBD)。
而这些年,每一个行政区几乎都在进行所谓商业中心或者商务中心的建设,行政区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分工合作,而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虽然保证了各区的平衡发展,但在另一个层面也导致高地价遍布主城,甚至蔓延到偏远的新城。这种看似合理的所谓多极化平衡发展,让人口和底层人口大量流失,甚至使得市中心丧失向心力。
这种局面导致城市趋于平面,从而引发某种层面上的平庸,而其城建也难以具有标志性或达到世界水准。
对于个人来说职业规划非常的重要,而对于城市来说城市定位就是重中之重,南京的优势是拥有巨大的科教资源(仅次于上海北京),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南京四处发力,却四处乏力,全城对于CBD的建设极富热情,(大多数人认为CBD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吸引投资,抬升地价)但大力发展的金融业却并不是南京的长处,其CBD经济指标也确实很低,甚至不忍直视。
反观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硅谷,不过是一片围绕机场建设的低矮“小平房”而已,南京对于表面形式上的追求,对土地和财富都是不小的浪费。
南京拥有的优质科教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转化,而遍地CBD导致的高昂房价伴随高端职业的大量缺失,其对人才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虽然南京的基础城建领跑新一线城市,但城市竞争力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决定,而不是城建水平。南京这些年城建水平直线上升,而吸引人才的能力并未有明显的提高。
美国工业城市底特律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一系列衰败之后,其城市领导者试图通过利用新的建筑,新的公共交通系统(捷运)来展示城市成功的形象,从而达到城市复兴的目的,但这并无太大的作用。
但另一个方面,发展均衡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却也是好事,人人都希望自己家门口就是CBD都有繁华的商业,都希望自己被划进主城的范围,高地价范围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拥有房产的居民的财富不断增长。
在南京,穷人的机会太少,这里也无法给富人提供足够高档的产品,南京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豪宅,因此对于顶层与底层的人口吸引力相对都差。
而相对单一的人口结构,虽然会使得城市趋于平庸,对外竞争力较差,但整体社会却较为和谐,人们对于资产保值升值的意识极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样也很高(对于学区房的热情)。
另外虽然我们说城市建设不是推动城市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但对于本地的居民来说,大量先进的交通系统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不过轨道交通对于房价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居民过早的失去了购买便宜房子的机会,连高淳溧水也基本告别万元时代。
其实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南京的居民来说,拥有多套房产,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大概就是最幸福最成功的事情吧,至于高端奢侈品,豪车,本地人其实并不是特别热衷,省省钱再买套房才显得更加的实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南京其实你也挺好!
南京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作为六朝古都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关于他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但近代这些年,其城市建设的步伐,终究是有些坎…
- 南京收入不高房价为何这么高?
- 2021“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发布温江三处入选!接下来还有这11处需要你的支
- 江苏“最舒适”的三座城市苏州、南京上榜第一名你意想不到
- 高端品质社区 买龙湖时代上城享南京同城生活
- 2021年主要城市消费能力排名:天津不如沈阳南京人均消费最高!
- 南京和杭州如果择一城终老你会选择谁
- 都说成都适合生活可你想过为什么吗?
- 南京25岁女白领发量剩3成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引起的
- 南京结局-搜狐娱乐
- 南京30-60岁人群压力最大!大家一起来学“减压修行”小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