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成就了我的文学人生
那一年我25岁,因写作小有名气,从民办教师岗位被抽调到寄料乡政府干临时工。白天写公文,夜里爬格子写小说,讴歌农村党员干部在土地分包到户新形势下,奉献牺牲精神的小说《大堰》,就是在乡政府后院的宿舍里写就的。
火热的生活,鲜活的身边人,熟悉的身边事,《大堰》在家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多月后,我被借调到县人事劳动局工作,主要任务是写公文并兼顾新闻报道。
写小说与写公文是两码事,好在我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比葫芦画瓢写起了公文。至于写新闻,心里就更有底气。我把《河南日报》的报道一篇篇地细读,模仿着写报道。那时候无论工作再忙,《河南日报》版版必看,大河文艺副刊期期必读,然后再把副刊的文章按题材分类剪贴珍藏。
党报不但给我提供了小说发表展示的平台,还给了我上榜获奖的机会。1987年3月20日,《河南日报》公布了该报第三届(1986年度)优秀文艺作品获奖名单,小说《大堰》名列其中。当时,获奖的小说共有两篇,另一篇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乔典运的《十万分之一》。
对于最底层的一名业余作者来说,名不见经传,没有一点儿社会背景,作品居然获奖了,我真打心眼里感谢党报的领导和老师们。李长华老师写信鼓励我继续创作,冯团彬老师回临汝,约我到文化馆面谈指导,受益匪浅。令我至今伤怀的是,一贯钟情扶持业余作者的李长华老师不幸病逝,没能为他送行成了我永远的痛。
1987年,我的小说《祖传秘方》在《河南日报》文艺副刊·文化天地文学作品专页发表,组版编辑是王钢老师。《祖传秘方》同时获得《河南日报》第四届(1987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
两度获得党报副刊优秀文艺作品奖,引起了地方人事部门的重视。1988年6月,我以闲散科技人员的身份,被省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留在人事劳动部门工作。赶上好风好雨的时代,一个农村娃凭借党报文艺副刊提供的平台崭露头角,靠党和政府的提携跳出“龙门”,走进了管人管事的人事劳动部门,开启了我全新的人生。1996年,组织上提拔我担任汝州市文联,并当选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学艺术组织工作。
35年岁月有风雨和雷电,一路走来有你——党报相依,我的心中时时温暖。35个春秋亦有冰霜和严寒,一路行走有你——党报引领,我的步履坚定而刚健。无论从事人事劳动工作,还是文学艺术组织工作;无论是政协文史工作,还是专业文学创作,《河南日报》一直是我生活的伴侣、工作的向导、生命的依托。
感恩党报,数十年来,始终保留着文艺副刊的一席之地,担当起培养本土作家的重任;搭建展示“文学豫军”风采的平台,是培养“文学豫军”的一方沃土。
我常想:数十年来《河南日报》文艺副刊以其对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和谐结合,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感染人,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人文体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党报文艺副刊立足改革,弘扬大文化,刮起“中原风”,以精品反映时代、引导时代、影响时代。
近读《河南日报》副刊刊发的省文联主席、党组、省作家协会主席邵丽的力作《年之下》,深感其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达到了有机统一,爱不释手,剪贴收藏。
匆匆岁月流,拳拳赤子心。遽变的岁月中,我已步入花甲之年,而不变的是对党报的一颗忠贞和感恩之心。35年前的岁月深处,一个农家在党报的摇篮里渐渐成长,以文学的形式书写改革时代,反映百姓心声。党报厚爱我——给我莫大的荣誉,以至于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35年来的风雨征程中,一个普通干部、业余作家,在党报副刊的浸润中日臻成熟,提升了生命质量。党报成就了我,今生与你相依相偎远行,幸哉、快哉、乐哉!
(作者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曲行天下》,中短篇小说集《黄金女》《窑祭》《天爱》《青精灵》,散文集《古韵汝州》《乡情似火》及报告文学集、人物传记等近30部。散文《瓷乡听瓷》被《散文选刊》选载并获奖。)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