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京街头车流行乞族:生活艰难 一见就跑
在南京街头,总是能见到一些乞讨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孩子。他们有时跪在街边,有时穿梭在车流中。
昨天,金陵晚报记者跟随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巡逻管理支队机动大队民警和南京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南京的街头寻找这些乞讨者,并将他们送至南京救助站。截至昨日下午4时许,救助人员共救助了19名乞讨者,其中包括4名未成年人。
上午9点40分左右,在逸仙桥和龙蟠中路路口,等红灯的车辆排成了几条长龙,在车辆之间,一个裹着黑色头巾的中年女子在缓缓挪动。她的手上拿着一块抹布,在一辆车前停下,擦了几下玻璃后,走到驾驶室旁,晃了晃手中装着几枚硬币的脏兮兮的塑料杯。
无果后,女子慢慢走到下一辆车前,重复同样的动作。见此情景,民警上前将女子拦下,并拉上了警车。
女子坐在车上,始终用双手捂着脸,不愿意看任何人。当警车停在新庄立交桥下后,民警打开车门,女子见车外有人,将头垂得更低了。
“你的老家在哪里?”“你为什么要来南京乞讨?”面对众人的一个个问题,这名女子始终沉默不语,并且把身子扭过去。最后,中年女子“唰”的一下,用力将警车的门拉上了。
据民警后来调查得知,该女子今年41岁,老家是甘肃岷县。因为家乡地震,气候不好,太过困难才来南京乞讨的。
上午10点,龙蟠中路快车道上,皮肤黝黑、一大一小的两个男孩,走到一辆正在等红灯的车辆旁边,踮着脚,擦了几下车玻璃,然后将小手伸向驾驶室。在车流旁,还有一个手持鸡毛掸子的老人,用手中的掸子在车窗上蹭了几下,然后走到司机旁边,晃动手中的塑料杯。没有收获后,老人走到路边两位女子旁边,低语着什么。
民警立刻上前,准备将五人带上警车。老人看到民警拔腿就跑。民警将两名女子和两名孩子带上了警车。
其中一名中年女子自称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自甘肃岷县,对面坐着的女子和她同村,已经来南京20多天了。她的两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才10岁,他们都已经上学了,“我们已经买好了14号回乡的车票了,孩子20号就开学了。”
“丈夫在新疆打工,家里穷得实在没办法了,没吃的了,我们才想跑到这里来。”孩子的母亲说,来南京的20多天里,他们每天找地铁等一些地下通道,晚上就在那里凑合着睡觉。
“我们也不愿意出来,但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村上很多人都到南京、北京、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乞讨。”另一名中年女子在一旁补充道。
10点30分,新庄广场,四五个大人正抱着各自的孩子,穿梭在等红灯的车辆间,挨个敲车窗要钱。站在路边的几个民警看见了,正要走上前,准备将他们带到救助站的专车上。
然而,其中一人远远地看见穿着的民警后,十分警觉,立刻叫上同伴,抱着孩子,转身就跑。这时,交通灯也正好变绿灯,停在马路上的车辆纷纷启动。
但是,那几人带着孩子已经无暇顾及。其中一个抱着孩子慌张逃跑的女子与一辆刚刚起步的车辆擦身而过,险被撞倒。那辆车的司机也被突然冲出来的女子吓了一跳,急忙一脚刹车,将车停下。然而那名女子则带着孩子,头也不回地跑入了前方的车流中。
南京治安巡逻管理支队玄武大队民警介绍说,每年立冬之后,特别是天气寒冷的时候,他们都会集中力量寻找这些行乞者,为的就是能够把行乞者护送至救助站,将行乞儿童送进校园。他们主要负责四类行乞者: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
对于他们行乞的原因,民警介绍说,他们大多都是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实在没办法才来到大城市的街头乞讨要钱。每次寻找到乞讨人员后,民警将他们送到救助站,之后便由救助站等民政部门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
不过,现场民警也坦言,让他们困扰的是,很多乞讨者看见民警后,总是转身就跑,甚至是抱着孩子的也不例外,这样不配合的行为,一方面给民警造成工作上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张副站长介绍说,救助站和警方配合,在街头寻找乞讨者的活动已经有五六年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这种丈夫出门打工、妻子带孩子出来行乞的行为已经成了一种风气,许多行乞者甚至在南京都有了占据地,一些被送到救助站的人都已经是老面孔了。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面对街头的一些行乞者,不要因为看着可怜就不考虑交通安全给他们钱,这样只会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惯,应当要劝其早点回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拨打报警电话,向警方反映情况。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张副站长介绍说,对于职业乞讨的人,救助站一般会采取两种方法处理。对于愿意接受救助的人,一般是劝导其放弃这样的行乞行为,早点回家。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站救助的人,他们一般会采取引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说服与教育。但他们首先还是要尊重这些人的意愿,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救助。(通讯员 林智旬 金陵晚报记者 徐宁 南师大实习生 王彦为)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