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靠双手来编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迈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莫尼山非遗小镇,记者一行见到了今年61岁的贾茂田,作为非遗项目金属丝编的传承人,这位老人已经在这一行默默坚持了42年。
42年来,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是外形逼真的车辆,抑或是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只要贾茂田能够想到的创意,不管要琢磨多久的工夫,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编织出来。有时为了一个突然迸发的灵感,他甚至会彻夜不眠地研究编织手法。
贾茂田的编织手法,每一环每一圈之间的组成必须做到“井然有序”。由于依靠纯手工编制,中间更来不得半点马虎。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已微微有些变形。然而或许是得益于这样的认真与严谨,一根根笨拙的金属丝线,最后总能散发出一缕缕活跃的魅力。“这门手艺,是我爷爷学成后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学成后再传给我的。”贾茂田说,过去,老一辈人苦练本领,那是为了谋生存。现在,自己已不需要担心生存问题,只想着能够好好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身边总有好多人问我,做这么个手工艺品,既费时又费力,还卖不了几个钱,为什么不交给机器去做呢。我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梦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编织。”贾茂田说。
如今的贾茂田,经常带着自己做好的金属丝编,活跃于大学、中学、小学、社区中。在他心里,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让社会大众品尝到文化的色香味,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与贾茂田一样认识到这一点的,还有非遗项目蒙古族毡绣传承人斯琴托雅。在她那双略显粗糙的手里,各种绣花毡囊、坐垫、靴帽不仅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而且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我的手艺,都是和家里长辈们学的。”斯琴托雅说,过去,老一辈们往往以制作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产品为主。但她始终担忧没有创新,如何将这门精细的手艺传承下去。
为此,斯琴托雅除了专注于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水平外,还别具匠心地在制造过程中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让传统技艺焕发出了崭新的魅力。“现在很多人专门跑来向我学习制作鞋子呀、垫子等技艺,做好之后,还把‘代表作’带回家,说过上了诗歌里的生活。听大家这么说,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愿意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几天前,我的小儿子还专门跑来告诉我,看大家都这么喜欢我做的东西,等他长大了,一定要‘子承母业’。”她笑着说。
在鄂尔多斯,琪琪格玛自2011年学习蒙古族刺绣以来,迄今已有9年。这些年里,她制作了很多刺绣艺术品,包括鼻烟壶褡裢、针线包、钱包、鼻烟壶袋、蒙古袍配饰等。
“刺绣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智慧的真实写照,绣品的风格也体现出她们淳朴、贤惠的品格。”琪琪格玛向记者介绍,蒙古族刺绣大多运用在衣服的装饰和配饰的点缀,讲究图案均匀对称,搭配着线条的蜿蜒曲直,象征大自然的磅礴大气。手工制作的服装配饰和穿戴也有着特定的讲究和传统习俗,象征吉祥如意,富贵平安。“寓意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琪琪格玛说。
如今,随着刺绣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蒙古族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强烈冲击。“不能让吉祥的事物消失!”怀揣这一梦想,2019年11月,琪琪格玛开设了刺绣艺术培训班,在她的努力下,现在班上的很多学员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针法、构图、配色等技能,并能独立地完成各类作品。培训班也间接帮助了一些在家待业的妇女拓宽了就业渠道,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我想要尽心尽力为蒙古族刺绣保留更多星星火种,传递给更多热爱蒙古族刺绣的人们。”说这话时,琪琪格玛脸上满是坚定。
(记者 任欢 高平 陈慧娟 光明网记者 张义文)
- 标签:杨瑞的苦恼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警告:新冠病毒传播速度超过疫苗分发速度
6月15日电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4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变…
- 真相往往就在眼皮底下
- 普京:俄美关系处于近年最低点 仍有问题需要对表
-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例 其中本土病例2例
- 迂回十街乡近一周 大象"旅行团"为何不走了?
- 男子侵吞数百万元公款 只为打赏网络主播
- 广州封闭小区医护人员许愿: 疫情早结束,早回家!
- 独象离群9天距离象群17.4公里
- 假代购P图骗了百余万
- 夏季未至,热浪先来:美西部4300万人处高温预警下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于6月16日开馆 助力中华运河文化国际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