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美食

人气足市场旺 南京消费复苏“春意”浓

  继元旦、春节假期之后,上个周末,南京消费市场再次迎来客流高峰:马路上车流滚滚、地铁站人头攒动、餐厅里一位难求……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消费热力”叠加,带动消费市场加速升温、暖意浓浓。连日来,记者走访重点商圈、餐饮企业及演出市场了解到,我市消费市场多个领域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消费马车”奋力奔跑,为经济企稳回暖持续加力。

  2月17日,南京地铁客运量突破300万;2月18日客运量达305.3万——“久违的300万”,见证着南京城的人气回归。新街口地铁站里人头攒动,地铁通道连接的各大商场热闹非凡。

  今年以来,新街口商圈重现往日的熙攘人群。春节七天假期,新街口商圈的重点商场客流达117万人次,同比增长48%。整个1月份,中央、新百、金鹰、大洋四家商场总体客流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20%,总体营收增幅达到两位数。

  看化妆品、买黄金首饰、试穿新衣新鞋……上个周末,南京新百人气颇旺,一片繁荣景象。新百企划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商场客流量和销售额均大幅提升,客流量同比去年增长60%以上、销售额增长约20%。其中,首饰、运动、鞋服、美食等品类实现大幅增长。

  2月18日,位于百家湖商圈的江宁景枫中心同样人头攒动。记者在负一楼看到,不仅餐饮门店排着长队,各家零售门店内也人气十足。市民张女士和朋友一手端着奶茶,一手拎着刚买的商品,“在潮玩店抽了几个盲盒,买了几件化妆品,一会儿再到楼上看看春装。”

  景枫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商场通过引进首店、打造新场景,带来更贴合消费新理念的品牌和业态,全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达50.99%。“随着消费复苏,今年商场客流和销售都大幅提升,我们对消费市场整体回暖很有信心。”

  江北消费市场同样春意盎然。南京弘阳广场深度融合“商业+文旅”,实现购物、游乐、家居等多元业态消费互通,为市民提供更有新鲜感的消费体验。今年以来,弘阳广场销售额同比增长8%,商场客流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最近两个周末的日均客流量均达到19万人次。

  上个周末,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消费热力”叠加,南京大街小巷迎来客流高峰。2月18日,记者在新街口商圈看到,多家餐饮店门口都排着长队,其中不乏拖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

  “元宵节我们来南京看花灯,当时就想吃南京大牌档,结果人太多,没取到号,今天又来了。”在德基广场的餐饮楼层,两位镇江姑娘在餐饮店门口等着叫号,这已是她们春节过后第二次来南京,“白天到梅花山看梅花,晚上到新街口逛商场,逛完了再吃一顿。”

  记者在新街口、夫子庙和百家湖等多家商圈探访发现,上个周末,各家餐饮门店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网红餐饮门店,晚高峰排队时长超过1个小时。

  “进入2023年,餐饮行业终于迎来了复苏,小厨娘门店的客流量已经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江苏小厨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李红霞告诉记者,不仅是节假日和周末生意火爆,平时工作日的生意也不错,午餐时段的客流量较以往增长10%左右。“我们根据时令特点、顾客口味偏好定期开发新菜品,最近春菜上市,青团、春笋类新品很受消费者欢迎。”

  南京餐饮商会会长沈加华介绍,随着经济运行的好转,南京餐饮行业正全面复苏,整体已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左右。其中,大众餐饮和商务宴请的恢复水平分别达到95%和80%左右。“一方面是市场消费信心提振,南京市民愿意到门店消费;另一方面,更多外地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餐饮行业的增长。”

  沈加华告诉记者,南京很多餐饮门店也在菜品和经营方式上下功夫,推陈出新吸引客流。沈灶·真知味创新“河豚宴”,用河豚不同部位开发龙豚四海、刺身河豚、烈焰红豚等菜品,吸引许多外地食客慕名而来。小厨娘等多家餐饮企业推出线上营销,通过直播、团购等方式圈粉引流,有效带动生意回暖。

  “不愧是悬疑神作!精妙反转,烧脑至极。”2月19日晚,观众蔡文静走出南京保利大剧院,激动地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观剧心情。她观看的是2023·南京戏剧节剧目《枕头人》,150分钟的演出让她大呼过瘾。

  《枕头人》在南京连演两场,每场演出整个剧场都是满满当当。进入2023年,类似的场景在南京各个大剧院、小剧场频繁上演。

  2月12日,南京梅花小剧场启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楼胜、杨少彭、李晓旭、张燕、吴美莲重聚金陵,带来首场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名家名段演唱会·春季篇》,成为戏曲界备受瞩目的盛事,让戏迷们大饱眼福。

  在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红楼梦》南京站一再加场,还是有很多观众表示“抢不到票,再加演几场”。

  精彩的剧目不断、观众热情高涨,南京演出市场迅速复苏。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市剧场内演出将达到535场左右,预计吸引超过6.5万人次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的接近停滞状态,南京演出市场在今年第一季度迅速回温,演出数量、观演人次、上座率和票房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55.6%、73.9%、82%和38.9%。第二季度的演出场次和规模,有望恢复到2019年的规模水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