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景区

南京景区图片南京四a景区有哪些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

  本科中等211,工作近两年后初次考研,三跨+7月辞职才开始准备+考试当天新冠阳性,可以说buff满了

南京景区图片南京四a景区有哪些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

  本科中等211,工作近两年后初次考研,三跨+7月辞职才开始准备+考试当天新冠阳性,可以说buff满了。

  我报了线上理论课,主要是帮助跨专业的我快速获取知识重点,后期的拔高和整合都是我自己做的(所以如果你有基础或者时间够的话,可以不报班,自己的学习方式最重要)。

  我可以说没什么底子,并且遇到了很多意外情况,所以觉得可以给学弟学妹一些复习意见,并且总结一下整个复习流程,供大家参考。

  其次东南是985院校,学术风气很好,不存在对跨专业or双非的歧视,看中个人能力;同时初试两门都是理论课南京四a景区有哪些,对我这种跨专业学生很友好,所以就选择了东南。

  报录比来说,东南的报录比还是比较高的,平均20+,所以大家在最初还是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学校的具体情况,报录比、考试内容、近几年是否换了专业课书目等等的基础情况,最后权衡一下再做决定,做了决定后就是专心学习了,不要再让这些事情影响到自己。

  这段时间我把课本全看了一遍,大致有了一个印象,然后结合从其他学姐处买到的笔记和线上课程整合了自己的笔记,做到了书本+课程+笔记的集中完善,同时还增添了辅导书《疾风劲草》中的补充内容,确保我后期复习的资料是没有任何缺漏的,可以减少后期找资料的麻烦。

  这一时间段内我每天都安排了具体的看书任务,先913再336,几乎是一天每本书一个章节(视每章节内容可调整);之后配合老师的讲解进行笔记整合,完善成我自己舒服的内容形式。

  比如《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的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思想,此处涉及到了诸子百家的设计思想,因为内容难以理解和背诵,我专门将不同的内容分类整合和补充,查找了专业论文,形成了专门的板块:(后期还整理了每个主题下的“答题模板”,在考场上要是实在想不起来,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

  还补充了对应的案例(我真的是很害怕自己没有案例或者语料写了哈哈哈),我会专门选一些不常见的案例来举例子,毕竟我觉得我要是老师的话,也不是很想看到过于老生常谈的案例:

  其他几本书都大致相似,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对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快速填补自己因为跨专业而带来的知识漏洞,可以说为我之后的背诵铺好了基石。

  这两个月我通过初次阅读+上课听老师解读+看《疾风劲草》并补充笔记,起码是把基础知识点“认识”了三遍,这之后我明显发现自己对于知识的熟悉度和理解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心里也没有那么慌了。

  除了大量的补充课外知识之外,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点便是不断地背诵。到考前,包括前期的慢速背诵和后期的快速背诵在内,我起码把每本书的内容背了9遍。

  听起来很假or不可思议是不是?哈哈哈,但真的就是如此,因为越背就越熟悉,之后过的就越快,最后背诵的就不是逐字逐句的小知识点了,而是大的框架。

  我是直接用自己的笔记来背的,全都是电子笔记所以也很容易,每天就是对着电脑输入,等熟悉了再尝试输出。

  我第一次背诵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每一天都挺痛苦的(背诵真的很痛苦,尤其是时间紧迫每天有硬性任务的情况下T-T)。

  第一次背诵我大概是每两天为一个单位,这两天内每本书都会有一个大任务,比如《世界现代设计史》总共12章,那就每两天背1章;《艺术概论》比较难,共有6章,那我就每两天背半章......以此类推,这一遍主要建立自己脑中对于每个细小知识点的印象。

  不过背诵总是会遇到困难南京四a景区有哪些,在我遇到一些会阻碍我背诵进度的难背点时,我会进行标记,比如写个“&&&”,然后就先跳过,等我完成总任务后再运用ctrl+F的搜索功能直接搜索“&&&”,然后集中攻克,以此来保证我的总进度不会被拖慢。

  PS:大家要记住背诵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消化知识,完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背诵中要思考理解,不是死记硬背),但要是在前期准备上花了太多时间,看似理解了知识却说不出来或者写不出来,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我们要做事半功倍的事情~

  这个方法是无意间逛B站搜到的,当时我被《艺术概论》中部分难背的内容绊住了,非常着急,试用了一下这个方法确实很适合,大家可以自行去学习下。

  大概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代课老师,面前有一堆完全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小朋友,然后讲给他们听

  这个方法真的非常好用,久而久之知识会记得很牢,唯一不好就是话说多了嗓子疼,所以我有时候也会用下面的方法。

  建议名词解释只写关键词,大题主要默框架,同时可以添加自己觉得适合的案例。这个默写的过程其实自己就能发现知识点有没有记清楚了,没有记清楚的标注出来多看几遍加深印象即可。

  PS: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过于注重字体是否好看,版面是否整洁什么的,检测自己是否能够输出才是最重要的。(卷面什么的我们会有专门的练习时间)

  除了背诵和输出外,11月初我还开始了对真题的研究。无论是什么考试,研究真题,明确考试的重点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在之后的背诵中有目的的为考点分配更多的时间,可以更好的理解出题人的出题思路。

  不过不建议大家一开始背诵的时候就按照真题考点来背,这样会遗漏一些没考过的知识点,在全书都背诵之后再用这种方式进行筛选是更合理的。

  PS:不过在研究真题的过程中我还走了一点弯路,大家可以避雷:刚开始我准备每天分配一些时间直接练习真题,全部写出来的那种,然后发现时间根本不够,而且11月知识点的熟悉情况比考前差多了,有一些问题根本不能很好的回答,所以我最后放弃了这种方式,改为以真题为锚点去强化对应的知识点,提高时间利用率。

  我印象很深刻,11月16日我进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面模考,早上3小时进行336,下午三小时进行913,可以说一天下来我的手写到“抽筋”,之后酸痛了好几天。

  之所以只进行一次模考是因为模考实在太费时间,投入产出比不可观。我们进行模考要明确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模拟考试环境来测试自己对知识点是否熟悉、能写多少字以及时间安排。

  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在我们的【输出】任务中便能解决(同时之后的拔高环节也有安排),所以并不用过度担心,反而是时间和字数安排极其重要!

  专业课两门考试的题型都是5道名词解释+2道简答题+2道论述题,通过这次模考可以摸清自己3小时内能书写多少内容,我大概就是6000字左右,需要把这6000字分配到每个题型内,同时安排对应的思考+书写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真的考完之后发现,考场上大家的潜力会完全发挥出来(在你准备好的前提下),只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本不会写不完,所以不用过度焦虑,准备好自己能准备的,其他就水到渠成。

  这一时间段我为了确定自己是否将所有知识点都记清楚,并且是否能以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选择了在电脑上“默写”的方式。

  我将所有书的知识分为了【名词解释】和【大题】两个word文档,每天早上起来先将今天的所有学习内容标注出来(一般一天每本书安排一个章节):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直观查验自己是不是每个知识点都真的记住了(所以打字时候有错别字什么的也不重要,目的在于看自己是否心中有数,可以快速输出),当然出于时间考量,部分知识点我只写了框架和重点词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

  这个方法很适合我南京景区图片,让我切实可见的看到自己所有知识点的背诵情况,同时我可以保证每天的任务量,也会预留一定的机动时间,913和336我总共用了两周时间完成这一步。

  要是觉得这个方法有点浪费时间,那大家还是可以用上面提到的【费曼学习法】和【框架默写】的方式进行输出训练。

  案例、语料、好词好句的积累对拔高输出非常有效,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都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新的、适合的案例和语料,以期在最终答题环节丰富自己的答案:

  所以要时刻保有积累素材的意识,毕竟书上的内容大多为框架,最后的论述题需要在这些“骨架”上填充“血肉”,“血肉”就是你自己积累的语料和案例。

  当然,我会将书本知识重新整理,将相关联的放在一起,比如《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关于“less”与“more”的关系讨论:

  同时这些内容我也整理了电子版本,通过时间顺序将知识点整合,世界现代设计史和中国古代设计理念都有对应的整理,方便打开思路。

  这一步帮我很好的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到相关的理念后就顺利发散思维,对最后大题的回答很有帮助。

  自己整合的本子看起来很破(因为翻的太多了哈哈哈),但我最后去考场就只带了这一个复习资料,快速把框架过一遍就上场了:

  【PS:避雷点】不少同学在刚开始看书的时候会做思维导图,我也做了,但在后期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甚至感觉就只是个加强版的书本目录(捂脸)。需要的话我可以提供,大家就不用费这个劲儿了。

  这里其实跟上面一步的“整理自己的框架结构”相通,上面更倾向于同一本书的整合,而这里却是强调不同书本之间的结合。

  比如,说到了“绿色设计”,那么除了《世界现代设计史》内的相关内容,还需要想到中国古代的绿色设计理念,比如【汉代·长信宫灯】将烟溶于水的设计;同时还要跟前沿案例结合,比如【2022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绿色设计理念等等。

  在最后阶段内,我将对我来说最难记忆的部分和一些专用词句和通用写法总结了出来并花了3天时间进行强化记忆。

  可以看到其实每一章节内容并不多,这是因为除此之外的内容我都已经背过了,这里起到一个【打补丁】的作用,将自己知识体系中最后的缺漏补充完整。

  我在这个步骤内,除了不断地记忆这些遗漏点,并且也主动的从这些知识点发散出去,检查自己对其他知识点的背诵情况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

  比如我看到章节标题“新艺术”,脑中就会想起它的解释、特点、相关人物、设计团体、英美之间新艺术运动的不同、对新艺术运动的评价、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相信大家到了这个时间段的时候会跟我一样很自然地反映出来相关的知识点,那么可以说我们就准备的差不多了~~~

  最后考前我阳了,没来得及再全部过一遍,但是前期扎实的学习积累让我不会因为最后没能再过一遍而出现什么大的缺漏。考前最后看了一遍自己的A4框架本子就上考场了。

  我本身英语底子算中等,四六级一次过但分数都不是很高,93分,其中阅读稍微好一些,得了27,其他都一般,最后考研英语(一)73分。

  所以不是什么大神,只能说有一点点的老本可以吃,所以备考期间我给英语留的时间并不多,要是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可以不看我的经验,去找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考纲词汇】:我直接用扇贝APP背单词,《完全版考研词汇》和《考研核心词汇》来回换着背,零碎时间就打开手机背,我给自己布置的任务量比较大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每天新学+复习总共600个单词(主要因为我开始比较晚,大家现在开始没必要这样),大概来回背了3遍。之后就主要看老记不住的单词了,没有再重头背。

  【真题词汇】:这个方法是从B站一个美女up主那儿学到的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但是时间有点久了我记不起来是哪一位了T-T(知道的话请联系我我会注明,多谢!!)做阅读的时候我会把不会的单词勾出来,然后写到一个表格里:

  之后就是看英文写中文南京景区图片,再盖住前一列的英文通过中文意思写英文......以此类推,不断的在中英文之间切换,通过重复来加深记忆,很有效(表格大家看上面的样子自己做就行,形式不重要哈哈)。

  阅读只做真题即可!只做真题即可!只做真题即可!几乎所有让你做模拟题的都是卖题or卖课的。可以肯定多看什么英文原刊会提升英语能力,但很明显考研没有这个时间来这样提升。

  所以只做线日正式开始,一刷每天看心情做1-2篇,二刷每天做2-4篇(二刷阅读同时会增加一些小三门)。我选了2009-2022年的线这三年的题目留到考试前进行模考,一次性做一套练习手感。

  淘宝直接搜然后买便宜的,只有10块左右,对我来说还是纸质版本的做起来更有手感。也没有必要第一次不在卷子上留印记、第二次再继续做,真题也不贵,买两本分开一二刷会保留自己的思路印记,方便复盘。

  【第一遍做】:一刷阅读可以不控制时间(每篇不要过度超时即可,20分钟左右都ok的),尽可能的尝试读懂文章,不要蒙答案,尽可能的搞清楚每个选项为什么错了。同时画出来不会的词用上面的单词方法记忆。

  看明白为什么错了为止北京去南京防疫政策。自带解析看不懂可以浏览器搜索解析,要是还看不懂可以B站搜,会有讲解视频。

  【第二遍做之前】:我把每一篇文章错了多少题目都大概回顾了一遍,总结出了每一年必须重新做的篇数:

  【第二遍做】:二刷阅读是为了更好的摸清出题人的出题思路,并且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更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做题时间,为真正的考试做准备。

  多总结多分析多记单词是英语阅读的王道,如果做的认真细致,二刷真题便足够了,多余的时间可以分配给专业课。

  可以找网上的一些模板来整合,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我当时就是结合“利之学姐”、“小谭学长”、“考研斯基”等博主的作文模板来完善自己的作文模板:

  个人经历(可以不看):11月之前我都没怎么给分时间,尝试了一下听徐涛老师的课+做1000题,但对我来说都没啥特别大的用处,模考啥的客观题都只有20+,很慌说实话,想着最后不会是栽在上了吧......

  【学姐的讲解+腿姐冲刺背诵手册+肖四肖八】即可(没错,1000题和徐涛老师的课在我看来都不是必备的,要是实在担心过不了,徐涛的课听一下马原部分再做对应题目即可)

  避雷:肖四出来之前会有很多博主or公众号提前预售所谓的整理好的笔记,不便宜,每一份¥30-50,号称有思维导图、问题分析、简化版本、方便记忆啥的。我这个怨种就买了,然后发现等肖四真的出来了,会有很多资料博主免费发放。。。。。

  √推荐可以从:利之学姐/小谭学长,这两个微信公众号获取资料即可,免费且完善,利之学姐推荐度更高(或者你们有其他心水的博主也ok的)。

  拿到之后直接背就行,这个没啥捷径,只能说不好背。。。尤其是史纲和思修,实在不行就自己编顺口溜吧(?哈哈哈)

  面试时候是要带着自己的作品集去见老师的,作品集需要打印出来,可以选择每位老师一本(一般5-7位)或者打印3本老师们可以传着看,视你自己的财力和作品集张数而定(打印不便宜)。淘宝可以直接搜索“作品集打印”,然后跟客服说一下自己的页数、装订方式和纸张等要求让他报价,货比三家选择自己最心仪的。

  第一件是因为憋得太久没出去转,我在8月还花了10天去长沙旅游,当然这期间是没有进行任何课业学习(我想学脑子也学不进去,就放弃了哈哈)。

  第二件就是考前全国疫情管控放开了,12月16日开始我有点低烧,一直持续到12月22号都在37-37.5℃之间徘徊,我从一开始的担心到后面都习惯了,希望就这样保持到考完,千万不要发高烧。结果12月23日就开始烧到38.9℃,果然还是没逃过,阳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