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南京民俗文化南京名人录排行文化地标

  全域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3612个,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  今天上午,在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专场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秦淮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南京民俗文化南京名人录排行文化地标

  全域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3612个,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

  今天上午,在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专场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秦淮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巡学旁听和基层党员冬训,引导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设立社科基金,围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推出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组建“梧桐论语”理论宣讲联盟,打造“一区一品”理论宣讲及行业特色宣讲品牌,年均开展理论普及超1万场。推出《南京日报》“思想理论周刊”、理论宣讲节目《思想的力量》、理论微视频《大家谈》、融媒体产品《学习宁聚力》等,构建理论宣传全媒体传播格局。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坚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颁布实施《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全市160余处红色资源点保护利用,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持续开展寻访阅读、红色研学等活动。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涌现出钱七虎、孙宁生等一批重大典型,入选“中国好人”172人、“江苏好人”279人,选树宣传100多名“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全域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3612个,坚持服务与引领相结合,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受众超1500万人次。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礼让斑马线、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成为文明新风尚,先后荣膺第五届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最严格保护制度,制定实施《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30处重点文物保护规划,全国率先施行“先考古、后用地”模式、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年均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超1000场,推动文化传承融入生活日常。整理出版《金陵全书》、“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一批古籍孤本、珍本面世流传。

  坚持打造“南京原创”文艺品牌,推出话剧《雨花台》、越剧《凤凰台》、杂技剧《大桥》等一批优秀作品。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南京新剧荟、南京森林音乐会、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文学客厅、107个公益性小剧场、654个乡镇放映点建成运营,新型阅读空间、梅花戏剧角等文化空间拓展提升,登记备案博物馆增至70座。每年举办南京读书节、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开展阅读活动1.5万余场,南京被评为“书店之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加快推进,成立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长江民乐汇等活动相继举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创意设计周等展会品牌,202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119亿元,占GDP比重6.62%。

  坚持讲好南京故事,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品牌。参与举办6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连续举办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周。实施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打造国际驻地作家线上交流平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经典案例向创意城市网络推广。做好史实研究和对外传播,设立“和平学”教席,举办两届南京和平论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建设运营“发现南京”“爱南京”等境外社交媒体账号,传播能级不断提升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南京入选“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十大先锋城市”。

  一是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实施理论铸魂、理论研究、理论育人三大工程,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现代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生动实践开展专题研究,为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提供南京样本。分众化推出“现象级”融媒体理论产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二是深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立全媒体传播智库,强化线上线下一体传播、境内外协同传播、各类媒体聚合传播的传播格局文化地标,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

  三是持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计划、社会心态培育计划,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深化“志愿之城”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四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博物馆“双百”计划、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古籍整理普及计划,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融入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

  五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塑造行动、数字文化产业提升行动,创新办好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新剧荟、森林音乐会、国际艺术博览会,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六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和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阐释长江、大运河文化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办好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发挥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生态保护、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是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构建阅读品牌体系、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媒传播体系,推动阅读与新技术、新业态、新生活方式相结合,推进公共阅读资源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八是挖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擦亮“世界文学之都”名片,展示“国际和平城市”形象,诠释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很多网友表示很向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区历史文化特色资源集聚,将如何发挥优势,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今年3月,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还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这些都为建设与秦淮历史文化底蕴相匹配、与“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区添翼赋能。在推动秦淮文旅高质量发展上,我们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机制创新,培育秦淮模式。建立“多层级、全覆盖”跨域、跨区、跨部门联动机制。成立区级层面的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产业工作专班,主导和推动全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发展评估等工作,形成区政府统筹抓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建立秦淮文旅创新生态圈,创新探索省市区共建文旅融合平台新模式,推动文旅企业在资源联动、推广互动、项目合作和产业链招商上发挥合力。

  二是文化变现,激发秦淮活力。秦淮灯会等传统品牌“老酒新酿”,成为全国首届非遗与旅游融合十佳优秀案例之首;小状元文创南京名人录排行、夜泊秦淮文化主题酒店“新锐网红”强势出圈;心印中华门、《金陵王府往事》沉浸式演出点亮南京夜经济。如今,在“总要来一趟南京”的清单里,秦淮已不仅仅是个“必选项”,而是成了“多选题”:秦淮河、夫子庙、老门东、小西湖、新街口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在全国景区游客量排行前十的景区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名列第二。今年上半年,秦淮区接待游客量3514.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50多亿元。夫子庙核心景区迎客数量已经超过全市景区总体迎客数量的三成。

  三是活动添彩,展现秦淮魅力。创新载体、升级业态,聚焦年轻人审美与时尚,举办了秦淮灯会民俗季南京名人录排行、秦淮有约婚恋季、门东喜剧生活节等多元化、特色化、主题化的文旅活动,常态化举办国潮、文创、手作、音乐等不同主题街区市集。上半年,秦淮区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200余场,限上贸易销售总额增长8.8%,增速位居主城第二。

  四是融合赋能,彰显秦淮特色。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新街口商圈成为一站式旅游休闲购物目的地,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的增幅。老门东街区开街10年,引入老字号和潮流业态,成为江苏省老字号集聚区、江苏省示范步行街,2023年上半年街区实现营业额2.85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44%;累计接待游客量约1070万,同比2019年增长68%。江苏网络文学谷自2018年落户秦淮以来,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精品生产高地” “泛娱乐产业发展策源高地”,《不醒》《敦煌:千年飞天舞》《漠上青梭绿》等10部作品上榜第二届扬子江网络文学最具IP潜力榜南京名人录排行。

  一是打造“最风雅”古都文化核心。以“风雅秦淮”IP为引领,将秦淮河文化地标、明城墙两条纽带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效串联,园区、景区、街区、社区优质文化资源有机衔接贯通,让老城南历史文化遗存和记忆南京民俗文化,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绵绵动力。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大推动秦淮河西五华里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提升“秦淮能级”。加强以科举文化等为核心的秦淮历史文化现代表达,创作更多高质量文艺精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让“秦淮文化”讲得好、记得住、传得开。

  二是推动“最标杆”文旅产业引领。不断放大秦淮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带动效应,提升园区对全区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力推动“国创园”工业设计、“1865”文创旅游等一批“文旅+”产业集聚。对数字文娱、文化创意、文化传媒等产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招商,以龙头企业的强力招引和做大做强带动整体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头部带动、链主支撑、小微活跃的文旅市场主体发展格局。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形成可借鉴的秦淮模式,力争创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是拓展“最时尚”文旅消费体系。完善和提升现有的夜游体系,在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等地打造特色夜市,提高城市烟火气。强化“大数据+人”的运用,打造5D光影秀、虚拟景区等具有科技感、体验感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不断推出全区层面的主题文旅消费活动。今年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创作100周年,借此契机,我们正在策划系列文旅活动,也诚邀广大市民网友共享秦淮风光。

  问:南京在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未来还将在哪些领域继续提升和完善?

  一是在保护工作上,加强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等“1+2”系列文件。“1+2”文件,文件1是《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这是南京对国家、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贯彻落实,也是新时代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统领性文件,文件要求通过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彰显南京古都特色、提升南京古都活力、体现南京古都温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是在空间管理上,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和风貌管控。文件2《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城风貌管控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规划管理的规定》和文件3《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城保护严格控制老城范围内学校、医院、科研院所规划建设的指导规定》,按照老城一般区域、历史城区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历史地段实施分类管控,建立老城功能管理正负面清单,严格控制老城内新建建筑高度,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和风貌管控。经过多年的疏解,我市老城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3.05万人/平方千米,下降到2020年的2.3万人/平方千米,老城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老城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得到了有力保护。

  三是在保护规划上,加强与各类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南京名人录排行。施行《南京市国土空间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名城规划确定的五类保护体系,全部纳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统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作为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重要依据。完成《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一批保护规划成果,《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高淳区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多项保护规划成果荣获江苏省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

  四是在活化利用上,打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品牌。7月20日,“以人民为中心 为文脉而承传”,石城寻脉南京石头城遗址博物馆入口设计方案征集正式开始。“以人民为中心”竞赛活动自2018年发起以来,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持续聚焦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旨在以小空间添就新活力惠及大民生。今年,在“以人民为中心”系列活动基础上,我局牵头发起“为文脉而承传”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活动,聚焦南京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面向国内外开展方案征集活动。

  一是塑造城市整体风貌,让名城更有特色。按照《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和《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等相关规划和标准规范要求,统筹功能发展策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形态设计、综合交通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持续优化“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风貌格局。按照《南京城市风貌特色研判和实施导引》要求,全面加强对南京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全力打造展现自然山水风韵、古都文化神采、国际现代风貌的魅力古都。

  二是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让名城更有活力。依托老城文化底蕴深厚,坚持活化利用、活态传承,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资产优势,构建具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推动颐和路、百子亭、西白菜园、浦口火车站、内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发挥其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文化艺术展示、老字号商业、休闲旅游商业场所。持续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为文脉而承传”系列活动,通过“共谋、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更多精品公共空间,用微空间塑造城市大形象。

  三是持续推进有机更新,让名城更有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持续推动小西湖、荷花塘为代表的居住类历史地段有机更新,积极申报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探索非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探索符合特大城市、古都特色要求的统一规划、片区统筹、渐进实施的城市更新新路径。抓好《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和《南京15分钟生活圈规划设计导则》落实实施,在详细规划中优先安排落实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养老育儿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特别是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生活需求,加大对老城内存量低效用地和闲置用房的盘活利用,营建全年龄友好的社区生活圈,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问:南京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南京民俗文化,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

  文化遗存城市共生,文脉延续“文枢”焕新。上半年,共编制完成30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并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考古、后用地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考古前置助力南京古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及“构建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创新讲好南京城墙故事”两项工作入选2023年江苏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开展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50余处。西街遗址考古发掘2000平方米,发现环壕、水井等50处遗迹。开展颐和路公馆区保护利用工程、浦口火车站片区整治工程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清凉山、国防园石头城遗址公园建设,逐步推进秦淮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雨花台风景区、钟山风景区建设,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文化遗珍汲古润今,守正创新活力迸发。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南京实施方案》。公布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举办“非遗 共享未来 2023年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上半年,全市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座,举办主题展览105个,组织社教活动超1600场次,接待参观人次超1500万。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商业、设计等跨界融合,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金陵王府往事”实景演出等新型夜间品牌项目深度激发了博物馆夜间经济活力。不断加强馆校合作,持续上新 “研学南京 成长旅行”产品。上半年,南京旅行社接待研学旅游达 40 万人次,较 2019 年增长 15%,接待研学旅游量全省第一。

  古韵今风交相辉映,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梳理研究南京段长江文化内涵特质,摸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1+10”重点文旅项目,举办长江文化旅游节、长江流域书法精品展,开通梅钢工业旅游区滨江生态旅游火车观光线。积极推动钟山风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汤山旅游度假区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玄武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彰显南京特色,不断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推出金陵STYLE浪漫中心、西五华里“夜泊秦淮”沉浸式游船项目,建设12家首批南京市艺术Mall(街区)试点单位。实施“文化小店”计划,自1月份以来,共发放三批次600万元消费券,近300家文化小店参与,拉动消费比例达到1:11.8。组织开展“南京礼道”系列主题的南京文旅特色商品评选活动和“南京特色文旅商店、街区、研发基地”评审认定。无想水镇等5家单位被列为年度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

  一是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结合文旅资源普查、长江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文物申报和成果运用,全面盘清南京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和保护传承活动文化地标。实施大遗址保护与彰显工程南京历史与文化资料,推进老城南、熙南里、百子亭等风貌完整的历史城区及颐和路等一批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进街区活动,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提升“金陵 王府往事”“心印 中华门”“甘宅雅韵”等行进式沉浸演出,创新推动艺术Mall(街区)建设,持续打造“南京礼道”文创品牌、“夜泊金陵”夜经济品牌,不断完善文旅产品供给。深度挖掘文物资源文化内涵,打造“数字长江”“数字红楼”“魏晋风度”等“云旅游”“云展览”沉浸式项目南京名人录排行,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资源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

  二是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化文物价值的内涵挖掘和研究阐释南京民俗文化。完善考古前置“南京模式”,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重大项目。系统研究南京地域史前文明的发展和文明化进程,推进长江及其主要支流胥河等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开展以薛城遗址、西街遗址为重心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加强湖熟文化、古都文化等考古和研究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博物馆备案登记、孵化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双百计划”。推进南京长江文化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文博场馆筹建工作。指导孙中山纪念馆新馆竣工开放,推进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区博物馆建设。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着重打造长江路博物馆集群聚落、老城南博物馆集群聚落、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增强游客体验感。扩大“在博物馆长大”“研学南京 成长旅行”等品牌效应,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

  四是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做好长江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和研究。以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等项目为引领,努力将南京打造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和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开展长江主题剧本征集活动,研究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1+10”重点文旅项目启动建设。更加积极地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