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南京城市文化元素南京文化遗产明孝陵

  2023的岁末,盘点这一年的“青睐”,几十场活动内容涵盖了人文寻访、档案证史、艺术观展、文娱观影、表演体验等等,不仅形式丰富、视角新鲜,而且,线路也越走越远,脚步远达江南最深处的文化传奇点位

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南京城市文化元素南京文化遗产明孝陵

  2023的岁末,盘点这一年的“青睐”,几十场活动内容涵盖了人文寻访、档案证史、艺术观展、文娱观影、表演体验等等,不仅形式丰富、视角新鲜,而且,线路也越走越远,脚步远达江南最深处的文化传奇点位。

  一直以来,读者眼里的“青睐”,活动十分火爆,总要蹲点“抢票”,每次总能收获新体验、新知识。我们眼里的“青睐”,读者多么可爱,专家们倾情支持。说到底,大家的“表白”,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本期,我们分享“青睐”会员投稿的几段精彩小故事,并将读者关心的“编辑部的策划”分享给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更多青睐知识的朋友们与“青睐”一起同行!

  “青睐”是谁?“青睐”是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的平台。截至目前,它有会员数千人,几年来,“青睐”持续推出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广受读者欢迎。

  平时,我们经常被会员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青睐”下次去哪儿,“青睐”的这些活动你们是怎么策划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以“青睐·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为例,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活动策划的由来始末。举这个例子,一个是因为它的周期长、点位多,参与的人相对多;另外,以一个案例大体呈现策划流程,方便读者浏览,感受起来也比较直观。

  今年以来,“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常常一上线,名额便一抢而空。它大致是分为三个步骤诞生出来的:

  首先是选题策划、确定主题和范围。中轴线作为北京城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反复与嘉宾讨论,现场踩点,商定选择中轴线上的九个重要点位,覆盖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市井胡同等进行寻访,突出有深度、多角度,从细节折射历史的宏远。

  第二就是加强现场互动:参与的读者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很多都是对北京历史的爱好者,她们在聆听嘉宾讲解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时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会以自己的视角,带着问题现场探讨,收获新视角、新知识南京城市文化元素。这样的体验也使嘉宾讲课时很兴奋,很有成就感,从而不断丰富课件内容,穿插新的互动,提升寻访感受。

  第三是素材整理、知识消化:大家在现场拍摄很多照片、视频等素材,活动结束后,会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类、筛选,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不清楚的还会在群里和老师探讨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记者也会对现场采访内容和反馈进行整理、归纳,打磨当期的文字报道和视频报道。最后就是编辑制作:会员多角度的分享,会激发编辑记者制定详细的编辑计划和制作方案,确定报道结构,与美编设计版面、配图,与新媒体核发视频等,大家一起完成每期报道。

  2023年,我参加了“青睐·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活动体验,我们走过天坛、永定门、先农坛、正阳门、前门周边的商街胡同、故宫、午门、太庙、中山公园、景山、鼓楼、钟楼……12月初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最后一程行走到地安门外大街上的一座小桥附近收官。

  这座小桥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北京大街上还看得见几座跨河的石头桥呢?桥不宽也不长,上面人来人往,车来车往,昼夜不停。仔细看,河水从东边南锣鼓巷弯弯曲曲顺着河道流过来,西边桥闸打开,一下子就汇入了什刹海。桥洞不高,好像只能过小船,桥、河下面还遗存有当年用于漕运的船闸、神兽。现在,这座古桥已经不用承担漕运这个重要任务了,它安然而立,河边有铜锅涮肉的网红店,有呼呼啦啦人多得直转向的地铁站,有永远不缺人气的火神庙……旅行团的大妈大爷从桥这边跑到桥那边,脚步匆忙;做自媒体的小姑娘靠着桥栏杆假装“古代人”拍照直播,北边不远的鼓楼钟楼,比它可神气威风多了!

  这座不起眼的小石桥,它叫万宁桥。别看桥小,来头却大。听嘉宾夏凡老师(感觉他这个名字寓意神仙下凡)讲,从钟楼至永定门,由北自南这条体现东方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中轴线公里,开始于元代,经明清两代完善,根据依水而居南京城市文化元素、居中建城、防退自如、漕运方便等原则,从万宁桥开始设计建造了人间奇迹——北京城。小小的万宁桥,它位于古积水潭与元通惠河的交界点,正是北京中轴线设计的基点。它是元大都城市规划起点,它居然决定了皇宫、内城的位置,确定了都城的东西对称秩序。

  如今,桥下潺潺的流水通着什刹海、积水潭、三山五岳,还通着通惠河、金水桥,还有地铁2号线的原址——护城河。

  不由想起,我小时候家住护城河边,冬天早上学校要求沿着护城河跑到广场绕一圈,然后再回校上课。现在称打卡,那时叫冬训南京文化遗产明孝陵。好像跑了三个冬天,累计长度已经跑到了韶山。那时北京冬天比现在冷,早上更冷。我们跑步不戴口罩帽子围巾,不穿大衣,风雪无阻,没点毅力体力是坚持不下来的。可以说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护城河见证了我们的“少年疯狂”。

  1984年,北京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在修建地铁2号线时,护城河边的城墙也随之消失了,现在仅存了一段明城墙遗址,在东便门。短短的一段城墙,也能瞬间勾起童年的往事。

  “青睐”搞了许多年了,大家每次兴致勃勃地抢票参与,就是因为活动与众不同,因为它总是踏在北京发展的节奏上、因为有几个低调坚守而不失热情的编辑部的“青睐姑娘”。明年、后年我还得参与,北京这么大这么美,有趣的Citywalk路线多得数不过来:宫城旧址遗存,先贤路线,保存起来的老胡同、老院子,知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足迹,近代工厂改造后的文创园、科技园,风格各异的庙宇堂塔,以及老学府、老医院的前世今生……

  2023年11月28日,我跟随“青睐·大凉山戏剧文化之旅”来到西昌,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戏剧节,很新颖,很期待!我们来到西昌,在听涛谷小镇的谷剧场看的第一场演出就是音乐话剧《边城》,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演出。

  谷剧场是一草坪,被红、黄相间的树木点缀,被群山包围,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观众分成好几个小组入场,我们团队被分为C组,由引导员举牌,领着我们来到第一个开篇场景:走过一个树木掩映的小道尽头,是一片小小的开阔地。里面有几张桌子,左边桌子上坐着一个小女孩,非常清秀;右边是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大男孩,桌子上放着一些像是玩具的道具。

  刚开始第一眼看到时,我还以为他们是游客。还没搞明白,就听那个大胡子男孩招呼我们靠近他,接着就开始了他的讲述,于是故事的开篇就随着他手里道具的比划动作开始了……然后那个坐在左边桌子上的女孩接着他的讲述,往下继续表演着……

  后来我们又变换了两个场景,观众或坐或站或躺,演员走到我们中间,蹲下来像聊天一样讲述着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最后来到谷剧场的中央舞台,开始了整场有参与感的演出,整个过程精彩纷呈,真实感强,演员与观众产生着强烈的共鸣。

  第一次体验这种沉浸式的演出,那么新奇、有趣、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而且,我也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了解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完这个场景剧后,晚上回到酒店,我赶紧打开听书App,搜到有声小说《边城》,花了两个晚上全部听完。有了音乐剧的体验,再听这部小说,感觉是那么亲切,人物是那么鲜活,代入感太真太好了。书中的人物在脑海里都清晰浮现,感谢编导演员们的实力场景再现,感谢青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体验,让《边城》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南京城市文化元素!

  2023年的夏天,我和大学闺蜜加入了“青睐”组织的“探寻苏州吴江黎里古镇”的行程。黎里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镇,这里有柳亚子故居、黎川苑、东圣堂、周公傅祠、端本园,还有令人惊叹不已的美国人设计建造的六悦博物馆,里边收藏了上万件江南的老物件。

  在黎里,我们听着“古镇守望者”李海珉老师的讲解,徜徉在古桥、牌楼、祠堂、砖雕、备弄、揽船石等独具特色的建筑中,感到目不暇接。江南还没“出梅”,天气闷热潮湿,大家走一段路就会汗如雨下。74岁的仍一丝不苟、洋溢地给我们介绍黎里历史人物的家族背景和贡献,以及那些古建筑的特点和渊源,令人心生敬佩。十多年来,他一直为黎里古镇“申遗”奔走呼号,为保留和传承黎里的历史文化付出了很多,这样一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老人,永远都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的发小——75岁的章治平老师,也是不辞辛苦,大热天背着相机全程跟着我们,免费给大家拍照,让我们在黎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我们被两位老人的敬业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离开黎里后,我们启程前往芦墟古镇。84岁的张舫澜老先生接待了我们,在如此潮湿闷热的天气里,老人家走路已经很吃力,但仍坚持带着我们参观古镇上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讲解跨街楼、砖雕门楼等历史变迁,真是令人敬佩。

  在袁家弄,我们还见到了一棵有240年历史的蜡梅树。就在我们欣赏这棵古树时,突然暴雨倾盆,大家猝不及防,只好躲在这户人家的房檐下避雨,好心的房主张先生请我们进屋避雨。张先生看上去很面善,透着几分儒雅,听他说他家里父母原是南京某学院的教授,退休后就回到古镇养老了。大概十多分钟后,雨终于停了,临走前张先生特意从庭院里拿出几盆蜡梅树苗,说是有喜欢的可以带走。我拿了一盆,如获至宝,并和张先生合影留念。

  这次苏州之行,我看到了几位健在的老先生的生活状态,以及逝去的木心先生曾经的生活状态,令我感触颇深:生命本无意义南京城市文化元素,是我们要赋予其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就像他们在饱读诗书、饱经风霜后仍能保有一颗童心,仍然追求自己的梦想,仍旧坚持做对社会和百姓有益的事情。

  最后,我也想用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来表达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而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供图/安妮

  “寻访中轴线”活动一年下来,走了九个地方,我参加了六次,应该算是夏凡老师的铁粉。明年“青睐”如果还有夏老师的寻访活动,我还会关上WiFi打开5G,趴窗台上抢票。

  喜欢夏老师把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信息整合在一张地图上,让我们一眼数百年,一目了然地看到大北京的成长年轮;

  喜欢夏老师的互动小游戏,组成小队,拿着皮尺,实地测量北京的城墙、城垛,箭窗的高、低、宽、窄;

  喜欢夏老师的美食分享,前门下的豆汁、社稷坛里的冬菜包子、钟鼓楼的糖饼,经由舌尖成为最鲜活的北京记忆。

  不会忘,夏老师摸着乾清宫台阶前的吐水兽,讲述大明王朝灰飞烟灭的景象:农民军打进宫,宫女太监们一匹白练扔上吐水兽,脖子一伸,纷纷吊死在乾清宫广场上。筒子河里全是投水殉国的大明子民,筒子河的鱼从此再没人吃。

  不会忘,站在明城墙遗址上,对面是北京火车站南京城市文化元素,夏老师一边讲,一列一列火车从我们脚下的铁轨汇聚而来,又呼啸而去。飞翘的箭楼,哑然的明代铁炮,迎来送往,就像历史正在穿过我们的身体。

  最最喜欢的,还是从夏老师打开的那扇窗,可以纵身一跃,去探索更深更远的地方,和大北京发生更深切的感情。

  12月2日,跟着夏老师寻访钟鼓楼、万宁桥,12月13日北京大雪,14日继续大雪,我去了钟鼓楼、什刹海,不仅仅是雪中的钟鼓楼、什刹海,还看到了杨昌济故居,醇亲王家族祠堂、马号、望海楼。风雪中,华灯初上的钟鼓楼,人们雪中拍照,打卡,扫雪,玩雪,烤肉,涮锅南京文化遗产明孝陵,茶酒,咖啡,店铺旌旗招展,三轮车穿梭街巷……想象那鸽群飞舞、钟声鼓声交替的老北京南京城市文化元素,和眼前落雪如水墨画一般的什刹海,血脉相通,生气一致。忽然觉得亲切踏实,嗯,没错儿,我和岸边的草啊树啊一样,就是它地上长出来的。

  对了,在明城墙遗址文保碑后边,立着一块碑,碑文是侯仁之先生1988年撰写的《明北京城墙遗迹维修记》,记载了北京城墙、城门的变迁。石碑旁并没有碑文的文字版,碑文挺长,夕阳斜照的时候读碑文会效果好些。这块碑,是跟着夏老师寻访明城墙遗址活动后,爱上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我又去那里喝咖啡、转悠的时候发现的。

  侯仁之院士是地理历史学家,研究北京史的大专家。要不要跟上侯先生呢?那是一段更深邃的路吧。供图/涨涨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