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南京的文化历史简介南京吃的特色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批准66座城市入选“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南京的文化历史简介南京吃的特色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批准66座城市入选“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南京乃至全国热爱文学的人们无不为此欢欣鼓舞,认为南京获此殊荣“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然而何以“当之无愧”、什么是南京的“实”呢?“文学之都”如同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荣誉,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赋予它们太多“入乡随俗”的中国式想象。“文学之都”在“创意城市网络”框架里的目的、规则、价值,南京申报过程之跌宕起伏、艰苦卓绝,未来“文学之都”建设、考核所需要做的系统工作……这一切实际上已经在和大众的“欢欣鼓舞”中被忽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与全程负责南京申报工作的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主任袁爽进行这样一次对谈。

  何同彬:你从2017年就开始负责南京申报“文学之都”的具体工作,应该是最熟悉和了解“文学之都”这一项目的,我想你比我看到了更多大众和媒体对于“文学之都”的认识盲区,所以请你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它,包括南京申都的过程,以帮助大家正确理解“创意城市网络”和“文学之都”。

  袁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创立于2004年,旨在促进创意文化成为区域发展战略核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彰显创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成员城市将创新付诸行动。“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设计、文学、音乐、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美食等七大门类。2017年经过审慎调研后,南京最终选择申请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文学之都”。

  目标确定后,我们比照历年申报文件潜心钻研,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了考量候选城市的文学历史积淀外,更看重文学对于城市的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价值及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如果成为文学之都,南京能在创意城市网络发挥什么作用,而创意城市网络又能给南京带来什么帮助呢?当然,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资源,文脉绵延是这座城市独有的伟大气质,可是申报报告中提及历史陈述却只有一个问题,且限制在375个汉字之内,多一个也敲不进去。这些问题让我们再次体会到,“文学之都”并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文学”之都。

  第一个难题就是申报口号的确立,这也是申报材料的灵魂所在,在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稿中,最终选择了这一句:“Literature for life, Literature for all”。前半句中“life”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南京吃的特色,既指文学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也指文学赋予这座千年古城的活力;后半句强调的是文学对于城市居民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秉承这一理念,我们组建了国际专家撰写小组,经过十几轮的打磨校稿后,又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深专家、“文学之都”城市负责人等进行审稿润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南京的申请报告赢得了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了鲜见高分。另外,根据申报要求,每个城市需要提供一部申报宣传片。面对诸多创意脚本和题材,我们最终选择了纪录片这一形式南京的文化历史简介,纪录片考量的是讲故事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内容需要足够打动人,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我们希望能够让世界看到真实的南京。短片以“文学是一种思想”为核心,以南京作家的代表人物毕飞宇为主线,通过几位业余作家的经历感受,以独特视角展现文学赋予这座城市的滋养与内涵,这是南京独有的真情实景。南京有很多业余作家,他们职业不同南京的文化历史简介,有教师、农民、公务员……可是他们又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作家。文学与南京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文学血脉在她身上流淌了一千八百多年。

  何同彬:我毕竟初期参与过申都,所以知道用“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来概括南京的申都结果是过于简略的。据我所知,整个申都的过程就像北京申办奥运会一样,极其艰难,面临很多国内、国际的困难,经过无数的调研、论证、会谈、博弈……你能给我们简单描述一下你所经历的最严峻的“考验”吗?

  袁爽:按照评审规则,每个文学之都城市都有投票权,对于申报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文学之都与其他几个门类不同,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涉及意识形态和相关的国际线座来自欧美国家。

  通过前期拜访和项目交流,我们发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这些世界文学之都城市对中国、对南京的城市和文化并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更谈不上喜爱或认同。理解上的隔阂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再加上国家站位、利益驱使和历史根源等因素,问题就变得尤为复杂。每种文化都渴望被认同,这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对外输出价值观、传播文化理念的国际表达方式。如何让他们从内心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理念、城市内涵,成为申报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我参与拜访了21座文学之都城市,每次在介绍南京的时候都会得到赞叹或是对方惊讶的目光。的确,南京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城市规模、科教实力、创新发展等方面都非常耀眼。但也看得出,他们对中国、对南京的了解非常有限。记得在巴塞罗那拜访期间,对方向我们展示精心准备的中国图书,想给我们一份惊喜,也的确把我们给“惊”到了:作为欧洲的文化出版中心,在这座城市中广为流传的中国图书竟是“前卫”的艺术书籍,书中的图片多是梳着短发、拿着烟斗、满是文身的少女。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仍旧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好吧,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文学之都的桥梁应该早点搭建,我们来晚了。

  在等待申报结果的“至暗时刻”,20多座候选城市都在四处奔走,全力以赴。我们知道真正的较量其实在暗处,看不见摸不着,却感到硝烟弥漫,火星四溅。正如我们预料,有部分国家和教科文组织官员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家都明白,这是多年来文化走出去,树立文化自信遇到的最大困难——文化认同南京吃的特色,如何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南京再次遇到了挑战。在紧要关头,我们有幸请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自2011年至今,勒·克莱齐奥先生在学担任名誉教授,每年都会在宁小住。他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了一封对南京的推荐函,信中写到“南京凭借其悠久的文学历史与鼓励阅读的多种创举,促进了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各种群体,无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文学作品,并启发他们的下一代继续阅读。作为一名作家,我认为南京无愧于文学之都的典范。”勒老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摇摆不定的城市代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我们最终顺利通过国际专家评审、世界文学之都投票等重重考验,南京实现了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的千年跨越。

  何同彬:你们先后拜访了多个国家的“文学之都”城市,这些城市的文学氛围、文学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功能,以及“文学之都”相关机构的建设南京吃的特色、运营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南京在加入“文学之都”之前、之后已经或即将开展的重要计划、工作有哪些?因为据我所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隔几年就要对入选城市的相关建设进行检查。

  袁爽:如此集中进行“点对点”拜访实属无奈,所幸收获颇多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感受深刻。举几个例子,我们拜访英国文学之都诺维奇的时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他们办公室的确切位置。但下了火车,通过询问路人,我们找到了文学之都办公室。一路上每问到一个人,他们都能迅速回答并随手指向办公地点的方向。我们就这样走了15分钟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我们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市民是多么熟悉和热爱“文学之都”,能做到这一点还真是不容易。

  还有一次,我们到了爱尔兰的文学之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市政厅的领导接待我们的第一站不是去会议室会谈,而是直接去图书馆看话剧。一个小时的表演,三名专业演员,五六个场景,讲述了一位刚退休的老人的生活日常,表演很精彩。市长说这是为欢迎我们安排的首演,他希望通过话剧让我们感受市民对文学的热爱和整个城市的文学氛围。这也成为我们所有拜访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我们记住了那场话剧、那个故事,还有那座城市。

  去拜访西班牙的文学之都格拉纳达时,在他们办公楼三楼的活动教室里南京吃的特色,我们看到一些残障人士在上舞蹈课。专业的老师在教他们跳舞,这些老师都是持有专业证书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当地有名气的大人物。老师说他们更需要释放,千万不要认为身体残疾,不方便运动就不需要运动,我们更要给他们提供关爱和机会,帮助他们释放自己,打开心扉,拥抱生活。

  以上的几个案例都是我们在拜访时的经历感受,我们深刻体会到其他“文学之都”城市有太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南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南京吃的特色。对于入选城市来说,文学之都代表了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南京自加入以来,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们发布推出了“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每年精选四部表现南京历史、现实与人文的优秀文学作品,资助其翻译出版;“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每年会从世界文学之都城市中遴选6~8位作家来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写作,通过在宁期间的亲身体验,参加文学交流活动,增进理解,带动创作。

  今年2月,在全球疫情大蔓延的背景下,南京在网络内发起抗疫励志海报设计活动,包括南京在内有21个文学之都城市积极参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又发起“共读经典”国际文学作品领读活动,收到来自8个国家的知名作家的诵读视频。6月发起的“一城一景”明信片征集活动收到包括南京在内的34个城市的精美作品,回应比例近90%。网络负责人Damjan(卢布尔雅那)表示:“南京倡议在网络内得到如此高比例的回应,在文学之都领域内非常罕见。”南京愿意与世界文学之都一起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何同彬:南京入选“文学之都”以后文学、媒体、学术、文化产业、教育等领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新现象,比如项目开发、课题申报、创意产品推广等等,有的是出于为“文学之都”建设尽绵薄之力的朴素的责任心,有的也难免带有功利之嫌,所以如何正确引导作家、读者、普通民众和相关机构、产业恰当地对待南京“文学之都”这张来之不易的城市名片,应该是我们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袁爽:自申报成功以来,“文学之都”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瞩目。尤其是南京的市民,有着超出想象的热情。前段时间有市民来到我们办公室,说看了毕飞宇老师的节目南京的文化历史简介,深受启发,也要来当志愿者,还郑重地带了简历、做了自我介绍,表示要为南京的文学之都建设出一份力,意愿强烈,当时的场景也是特别感人。文学之都是授予一个城市的荣誉,对于品牌的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我们将加大力度做好文学之都宣传工作,从文学之都的理念、内涵、使命到责任,希望每个市民都能脱口而出,每一场活动都能参与其中,让文学之都深入全体市民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换一种热爱的方式,一起来守护世界“文学之都”这个南京特有的、来之不易的、令人仰望的城市荣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