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分布文化苏州传统文化元素
苏州吴江丝绸“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描述,当地俱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伴随苏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吴江桑园面积已减至8800余亩,不足1985年的十分之一。曾经广泛分布于江南的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农业,如今早已在绝大多数历史分布区消失。“鱼米之乡”南京分布文化,如何保存基塘农业传统记忆,留住江南农耕文化的根?日前,吴江基塘农业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这也意味着,这一濒危的基塘农业将得到保护。
事实上,随着吴江基塘农业入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保护这颗千年“遗珠”,已成为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共同行动。6月底7月初,记者赴吴江、吴中等地,探访调查中发现,江南基塘农业重新引发社会关注,吴江最古老的几处桑树林,在七都镇东庙桥村已被保护起来,开弦弓村恢复500亩桑田、桑基鱼塘,打造蚕桑文化展览馆,而受产业影响的吴中“果基鱼塘”,命运同样牵动人心。
早在春秋时期,吴江所在的太湖流域已有圩田,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与水争田,唐代塘浦圩田系统形成,明清时期,在传统农耕技术和经济诱导的双重推动下,吴江地区出现了以江南水田为肌理,以分布最广的“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农业。明代吴地基塘农业呈现出渔牧粮园结合和综合经营特点,先民们将低洼浅水改造为池塘,池中蓄鱼,鱼池上建造房屋、养殖家畜,鱼以家畜粪便为食,圩泽里面种植菱、芡等水生蔬菜。吴江基塘农业包括桑基蟹塘、花基蟹塘在内的不同生产模式,实现废物零排放,形成水陆互养、物质循环、地力历久不竭的农耕系统南京分布文化。
“吴江基塘农业系统有悠久的生产历史,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蚕桑文化、丝绸文化、水文化”,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刘莹介绍。吴江除了现有桑园8800亩,水产养殖池塘面积7.91万亩。在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区委农办副主任陈惠锋眼里,平望镇、七都镇正在打造的基塘农业相关展馆,保留遗存的古桑树、生产工具、民风民俗,包括基塘农业的形成、演变,通过现场实景,“盆景式”桑基鱼塘乡村博物馆,多角度呈现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吴江基塘农业见证了太湖流域自然、社会的变迁。“基塘农业是江南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更是诗画江南、太湖水乡和吴越文化的历史遗存。”陈惠锋说。
“采釆陌上桑”,吴江最西边的七都镇东庙桥村,的古桑树林郁郁葱葱,这个村子保留了吴江最古老的桑树。100多年的古桑树,枝干直冲云天。东庙桥村村口有800多年历史的忠庙桥,村民保留了传统蚕桑生产方式,留存的几百亩桑基鱼塘,原始的肌理和形态都在。“七都镇90%以上养蚕的都在我们村,还是比较原始的养蚕方式,人工摘桑叶喂养。”七都镇东庙桥村、村委会主任李凌峰介绍,这种成片的古桑树绿汪汪的,小桑树长枝条容易,要长得粗有点难,要很多年。“今年的春蚕已经结束,生产桑树已经修剪过了。”李凌峰告诉记者。
东庙桥村有20个自然村,每个村都沿河而居,村里有几条横古塘这样的河。“横塘纵浦”,太湖流域自中唐以后形成塘浦交加、圩圩相接的棋盘形圩田体制。塘浦相交叉形成圩田,圩田分低中高,田上又分为塘,分为泾,分为这个房子,再有水田,再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村里桑树当中都有鱼塘,现在大都废弃,塘里种了不少树,还养鹅。记者看到村民老宋家塘里还结了一个南瓜。
“开弦弓村山水桑田、蚕桑文化展览馆项目面积500亩,这个桑树是移栽过来,插下去就一根竹竿这么点,长起来很快,东面这两棵老桑树是移栽过来的,再往南是桑基鱼塘,桑园有400亩虾蟹园。阳光房是养蚕的,种了桑树,冬天蚕宝宝也有桑叶吃。”七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阮益虎侃侃而谈。中国江村项目专班负责人苗大伟说:“桑基鱼塘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费老的《江村经济》是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他调研的上世纪30年代我们开弦弓村(江村),主要就是蚕桑、稻米。蚕桑后来消失了,作为当地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为留住江南蚕桑农业景观,我们村正重新打造这个金字招牌。”
千年“桑基鱼塘”在苏州东山变身“果基鱼塘”,“浩大壮阔的果基鱼塘,呈现出水陆交接的农业种养景观之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袁卫明,在调研了东山双湾村果基鱼塘后感慨。双湾村为白沙枇杷国家原产地保护区,枇杷树大多种在河道中间的高地上,家家户户靠船生产种养。
坐着小船南京分布文化,记者来到双湾村村民宋勤庆、陈勤民的枇杷园。一路自然农业风光令人陶醉,四处相通的河道,两岸遮天蔽日的枇杷树,星罗棋布的鱼塘。塘边是几株清朝栽种的百年枇杷树,记者量了量,最粗的树围一米三,今年结果500多斤。按照40元一斤均价,光这一棵树,枇杷能卖两万多元。宋勤庆家里有亩地,两个鱼塘,原来养四大家鱼,鱼塘淤泥挖上来之后,养鱼的粪便倒到树上,抽水浇灌也很方便,前几年池塘退养后,两个鱼塘填土种了枇杷树。
“谁愿意养鱼?养鱼淘汰了。村里几百户都不养鱼了。老早养鱼产量没那么高的,产量一高,鱼不值钱了。以前果基鱼塘、枇杷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当中是鱼塘,边上是桑树、橘子树,现在是枇杷树,都根据市场来的。”宋勤庆说。陈勤民家鱼塘没有填,“养鱼没效益,不养了”,他告诉记者苏州传统文化元素,要有土,他也想把鱼塘填掉。记者发现,这里的鱼塘几乎都已弃养,不少干塘长满了茅草和芦苇。
能保存下来的任何文化遗产都是幸运的。记者在东庙桥村巧遇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副教授伽红凯,他参加的该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担任首席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担纲了基塘农业相关课题研究。“苏州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太快,农民进城,鱼塘退化,养蚕的也不多了,只能看得出桑基鱼塘一些肌理,很多已经萎缩了,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更多关注它的濒危性,再不保护就没了。”伽红凯认为,农业文化遗产要求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基塘农业在吴江底蕴深厚,但已经濒危。对于未来乡村发展、休闲农业、三产融合以及乡愁回忆,在小部分区域应保留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完全契合传统农业的基塘模式不多,吴江很少有成片的基塘南京分布文化。基塘农业水面塘应该比基的面积多,是临水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但随着发展演变,塘的面积被压缩,基的体量逐步加大。”伽红凯分析,苏州东山果基农业鱼塘干涸的原因是生产不便,塘泥是肥料,经常要挖堆到岸边,现在不挖塘泥,就越积越厚了。
“比起浙江,江苏在农业遗产保护方面有所滞后。吴江基塘农业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也是人们关心、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契机,希望引起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关注。”伽红凯表示,江苏基塘农业分布广泛,如何突破地理分散瓶颈,打造基塘农业品牌,仍是亟待思考的课题。“苏州东山‘果基鱼塘’,良好的生态系统对枇杷减灾和熟期提早有利。”袁卫明呼吁关注这一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太湖流域历史渊源、生产环境相似,吴江基塘农业已申报成功,东山的基塘农业南京分布文化,可先向省农业部门申报认定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再申报国家级项目苏州传统文化元素。
转变已经悄然开始,为留住蚕桑丝绸产业的“根”,吴江在全国率先将桑园纳入生态补偿,对符合要求的桑园每年每亩给予400至1000元不等的生态补偿。吴江区的先行先试令人振奋,记者了解到,吴江在保护传统基塘农业基础上持续发力,围绕桑基鱼塘这一核心基塘模式,制定了《环长漾桑基鱼塘规划设计》,结合吴江太湖、太浦河、环长漾等片区村庄的不同肌理属性,以传承和保护为立足点,发展“溇港型、田园型、湿地型、聚落型、湖荡型”等五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桑基鱼塘,辐射带动周边的震泽镇蚕桑文化园、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平望镇长漾里蚕桑综合示范基地、万顷太湖蟹养殖基地等基塘农业。
- 标签:本站
- 编辑:秀念
- 相关文章
-
南京文化特点南京的名人名事南京传统节日风俗
南京是中国独一依长江而立的四大古都,是赓续中汉文化开展历程的主要古国都市,是中汉文化交换融合和立异开展的次要地区,在中汉文…
- 南京文化特点南京的名人名事南京传统节日风俗
- 南京民国文化有哪些南京有哪些文化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 南京文化名人简介这很南京作文南京文化特点
- 南京民国叫什么名字南京非遗文化有哪些2023年7月23日
- 天津的民俗特色文化南京多媒体展厅?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 南京文化特点南京玄武区文化遗产南京文化的精髓
- 南京名人录排行南京的六朝文化特点
- 中国文化名人排名廉江的文化古迹南京有哪些风俗习惯南京文化遗产名录
- 南京非遗现状南京当代名人南京十大名吃
- 南京出过哪些名人南京的文化南京非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