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近现代十大文化名人写南京的作文南京的传统四大工艺

  2021年是辛亥110周年

近现代十大文化名人写南京的作文南京的传统四大工艺

  2021年是辛亥110周年。南京——作为辛亥重要的历史发生地,风起云涌的浪潮,为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史迹。从光复南京之役的重要战场,到辛亥先贤先烈的埋骨之地,南京的辛亥史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宝贵文化遗产。

  乌龙山、幕府山炮台建于晚清,均属江宁沿江炮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辛亥光复南京战役之初,江浙联军就迅速占领了乌龙山、幕府山炮台,南京城垣北部门户洞开,联军外围攻势得以顺利展开。现两处炮台均有遗迹可寻。乌龙山一线山脉尚有炮位遗迹多处;幕府山支脉老虎山尚存四处炮位,并有地下坑道相连,周边藏兵洞、蓄水池均保存完好。

  七桥瓮建于明初,在秦淮区红花街道七桥村外秦淮河上,明代称上方桥,清代改称七桥瓮,因桥有七孔而得名,是明代拱卫南京东南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11年辛亥光复南京期间,江浙联军在此大败清军守军,随即进逼雨花台。七桥瓮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桥,现周边已建为七桥瓮湿地公园。

  天堡城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太平天国时期建有堡垒,地势险要,可俯瞰南京城,称“金陵第一要塞”。辛亥光复南京诸役,以攻打天堡城最为惨烈,也最为关键。江浙联军组织敢死队,血战一昼夜,歼灭守军700余人,联军阵亡160余人,于12月1日攻克天堡城,南京全城遂尽在联军炮口之下。天堡城遗址现在紫金山天文台内,遗址尚存石垒墙基一座,东、南、西三面墙基用石块累砌,北面墙基已不存。

  雨花台炮台位于雨花台中岗东西两侧,建于晚清,是南京城南外围重要门户。辛亥期间,这里曾发生两次激战。1919年10月8日,新军第九镇起义官兵对雨花台发起攻击,终因弹尽无援,败退镇江。同年11月底,江浙联军会攻南京,雨花台再度成为战场,联军经多日激战,占领雨花台,并由此攻入聚宝门。今雨花台东、西炮台地名仍在,即今雨花台烈士陵园倒影池东西两侧的两块高地,炮位遗迹已无从寻觅。

  狮子山炮台位于今鼓楼区狮子山顶,建于清末,为江宁沿江炮台之一。辛亥光复南京之役中,狮子山炮台清军与江浙联军控制的幕府山炮台及江中起义舰艇发生多次炮战,最终在天堡城、雨花台被联军攻克后投降易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多次亲临狮子山炮台,视察江防要塞。现狮子山炮台尚存炮位遗迹两处,其中东侧一处炮位已修复。

  龙蟠里浙江烈士祠、天堡城浙军阵亡将士纪念塔辛亥光复南京之役,以浙军攻克天堡城战绩最著,浙籍将士牺牲亦众。1912年,浙江省当局拨款,分别在南京汉西门龙蟠里和紫金山天堡城修建浙江烈士祠和浙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以祭奠烈士英灵,纪念烈士功勋。

  浙江烈士祠位于南京城西龙蟠里乌龙潭东南角,中西合璧风格,入门有碑亭,碑上镌刻七十三名浙军烈士姓名及阵亡地点,后有祠堂,旁有楼台,祠后为武侯祠。该建筑在抗战期间被毁,原址在今乌龙潭公园西南门附近,现为居民小区。

  浙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在紫金山天堡城旁,塔高三十余尺,方形上尖,刻有阵亡将士六十八人姓名,亦称辛亥光复纪念塔、天堡城纪功塔。该建筑现已不存,原址处今建为紫金山天文台入口处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

  莫愁湖粤军阵亡将士墓在今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1912年,1948年重修为合葬冢,安葬了辛亥期间牺牲的62位粤军北伐军烈士,墓前“建国成仁”碑为孙中山亲笔题写。现墓冢、碑为1979年重修。

  雨花台人马合冢位于雨花台东岗,为辛亥光复南京雨花台之役中牺牲的将士与战马合葬之墓。现有墓冢两座,墓前照壁为1988年新建。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茅山南坡,伟大的中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孙中山先生生前表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也”。中山陵由吕彦直设计,1926年1月开工建造,1931年底竣工。陵墓呈警钟状,依山而建,规模宏大,肃穆庄严,是南京建筑经典之作。

  “四大寇”尢烈墓位于江宁区麒麟街道麒麟铺社区上庄村小白龙山西麓。尤列(1865-1936),字会季,号少纨,广东顺德人,辛亥先驱,与孙中山、杨鹤龄近现代十大文化名人、陈少白合称“反清四大寇”。1936年在南京逝世后葬于此。该墓在“文化大”期间被破坏,1985年重修。

  徐绍桢墓位于江宁区麒麟街道麒麟铺社区上庄村西北小白龙山西麓。徐绍桢(1861-1936),字固卿,广东番禺人,原为清军新军第九镇统制,1911年11月率第九镇官兵起义,被推为江浙联军总司令,其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1936年9月13日在上海病逝,安葬于麒麟门外小白龙山(此处曾是江浙联军司令部所在地)。原墓在抗战期间被毁,现墓为1986年重修。

  卢师谛墓位于紫金山南麓钟灵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卢师谛(1886-1930),字锡卿,四川成都人,祖籍江西。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1930年在上海病逝,次年附葬中山陵园。该墓两次被破坏,现墓为1989年重修。

  韩恢墓位于中山门外卫桥以东,宁杭公路卫岗段南侧。韩恢(1887-1922),字复炎,江苏省泗阳县人,辛亥元勋写南京的作文。1909年从军,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新军第九镇起义时率敢死队攻打雨花台,后加入江浙联军,任镇军炸弹队司令,参加光复南京之役。1922年被北洋军阀齐燮元杀害于南京小营。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遗骸迁葬于中山门外卫岗。该墓在“文化大”期间被破坏,现墓为1988年重修。

  范鸿仙墓位于紫金山东麓东蚂腰东坡处。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号孤鸿,安徽合肥人,近代宣传活动家,辛亥元勋。辛亥期间受同盟会委派负责南京光复工作,说服徐绍祯率部起义,组织江浙联军。1914年被袁世凯暗杀。1936年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陪伴孙中山葬于紫金山东麓。原墓在“文化大”期间被毁,现墓为1973年5月重修,并将葬在汤山坟头范夫人李真如遗骸迁来合葬于此。

  廖仲恺墓位于紫金山南麓,明孝陵西。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坚定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8月在广州被暗杀。1935年自广州迁葬于此,墓园由吕彦直设计。1972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逝世,依其生前意愿,与廖仲恺合葬于此。

  谭延闿墓位于紫金山东峰下,灵谷寺东北侧。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原为晚清官吏,辛亥期间任湖南参议院议长兼民政部长、湖南都督,对推动做出贡献写南京的作文,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1930年病逝于南京。谭延闿墓园由杨廷宝主持设计,1933年落成,是中山陵园内最早建成的附葬墓。该墓在“文化大”期间被毁,1981年重修。

  邓演达墓位于紫金山东峰下,灵谷寺东侧约200米处。邓演达(1895-1931),字铎生,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写南京的作文,参加辛亥。北伐战争期间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训练部副主任、国民军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1年被蒋介石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西村附近砂子岗。1957年,邓演达遗骸由西村迁葬于此,1981年重新修缮。

  览胜楼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梁洲东北部。1909年,新军第六镇统制徐绍祯在玄武湖梁洲置地,盖寓所“复园”,并建览胜楼、陶公亭,邀文士名流来此雅集。光复南京战役期间,复园被张勋焚毁,览胜楼幸存,至今保存完好。现为先锋虫子书店。

  中山楼坐落于鼓楼区汉口路22号学鼓楼校区南园北门东侧,为二层西式别墅,孙中山先生曾一度在此居住。现为学办公用房。

  谭延闿旧居在玄武区成贤街112号,建于1927年,为一幢独院式三层砖木结构小楼,谭延闿生前在此居住。现为南京市市级机关用房。

  新军第九镇相关老地名新军第九镇建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统制为徐绍祯,下辖步兵十七、十八两协。第九镇司令部及十七协司令部及所辖步兵三十三、三十四标、马标、炮标、工程、辎重、宪兵各营驻扎在南京城中。1911年11月,因倾向,第九镇官兵被调出城区,移驻秣陵关,后在秣陵关起义,打响了辛亥光复南京的第一枪。

  三十四标,是太平南路杨公井附近的一条小巷写南京的作文,因邻近为三十四标营地(今杨公井、八一医院一带)而得名。

  炮标、马标,在今黄浦路3号东部战区军区大院内,分别位于黄埔路北段的东西两侧,因曾为炮标、马标营地得名。

  中山大道于1928年8月开筑,1929年4月建成,是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南下奉安中山陵而修建的迎榇大道,奉安大典后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为中山大道,是中国城市中第一条中山路。整条大道由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组成,从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原津浦铁路首都码头)通向南京城东的中山门(原名朝阳门),沿途还有中山桥(原名复兴桥,现已不存)、逸仙桥两座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桥梁,全长12.5公里,建成时为世界第一长街,至今仍是南京城区最重要的主干道。

  光华门原名正阳门,位于南京城东南,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位于明皇城中轴线正南,是明代京师的国门。1928年,国民政府将正阳门改名为光华门,取光复中华之意,以纪念辛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光华门”,刻石镶嵌城门之额。现光华门城门已拆,只残留一段城墙及光华门老地名。

  北极阁清军指挥部旧址鼓楼东侧鸡笼山顶原为明代观象台旧址,清初在此建有一座三层建筑北极阁,登阁眺望,全城形势一览无余。辛亥江浙联军攻打南京期间南京的传统四大工艺,清军指挥部即设于北极阁。联军占领城外制高点后,架炮轰击城内重要目标,北极阁亦被击中,张勋等仓皇而逃。北极阁古迹现已不存,原址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气象台,此为192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立的北极阁气象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

  中华临时政府海军部旧址位于今鼓楼区下关中山北路346号,前身是江南水师学堂,始建于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海军专门人才。辛亥先驱赵声、辛亥中率舰起义的海军将领林建章、杜锡珪南京的传统四大工艺、陈季良等均毕业于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政府海军部就在此办公,指挥海军参加北伐。现此处为某科研机构所在地。

  中华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位于今湖南路10号大院内,为一幢法式宫殿建筑,最早是清末江苏省咨议局。1911年12月写南京的作文,辛亥光复南京后,全国十七省代表在此聚集,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国号为中华,确定1912年为中华元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近现代十大文化名人,这里成为中华临时政府参议院。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清两江总督署)旧址在今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晚清时为两江总督署。辛亥光复南京后,还短暂做过镇军司令林庆述(其时自命“宁军都督”)行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来到南京,在原两江总督署大堂西暖阁宣誓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这里就成为临时总统府。孙中山的办公室、起居室都在西花园内。孙中山在此工作、生活了三个月,直至1912年4月初卸任离开南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