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世界三大文化名人文体投资集团南京必去的十大山南京殡葬分布图

  “四大”指的是,康熙朝著名诗人冯大木、乾隆朝诗人赵大经、嘉道诗人兼篆刻家封大受、晚清书法家陈大诰

世界三大文化名人文体投资集团南京必去的十大山南京殡葬分布图

  “四大”指的是,康熙朝著名诗人冯大木、乾隆朝诗人赵大经、嘉道诗人兼篆刻家封大受、晚清书法家陈大诰。他们都为德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因他们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大”字,故被称作清代德州“四大”。

  冯大木 (1649—1700),本名冯廷櫆,字大木,是明清两代德州最有才学和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界三大文化名人。他的祖父冯嘉贞于明末自山东即墨县迁来德州,居住河西,始治儒业。父亲冯沛,字云生,顺治八年 (1651)中举人,素重义气。冯大木, “幼号奇童,读经史诸书,寓目不忘……长而好学,高才绝俗,诗文均超逸,不类反响”。他于康熙十七年(1678)中举人,二十一年 (1682)中进士,二十三年 (1684)授官内阁中书舍人,掌管典籍事务,其职务就是皇家图书馆馆长。

  冯大木性情孤高寡合,不喜结交权贵高门, “官闲无事,维枕籍书卷” ,独与青州赵执信(字秋谷,康熙十八年 (1679)进士,官左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为契友,常在一起吟诗唱和。冯大木的诗属浪漫派风格南京殡葬分布图,有李白遗风。曾因与赵执信同赋《诸葛铜鼓诗》长歌南京必去的十大山,而名噪京师。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禛对 《诸葛铜鼓诗》赞赏不已,并把冯大木与赵执信两人的唱和编为 《二妙集》刊行于世。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冯大木曾以中书舍人典试湖北,期间形成的 “晴川集” 1卷,诗作90首,被公认达到其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后继续在内阁中担任图书资料室的负责人十余年, 44岁致仕归里,一直住于德州城内。

  在乡数年,惟以诗酒自娱。康熙三十九年 (1700), 51岁的冯大木卒于家,家境窘迫程度惨不忍睹,由州人卢道悦出资为其办理了丧事。冯大木谢世后,其诗作散失很多。 40年后,其孙冯德培辑其所存之诗, “奉遗集走五百里”,到青州请赵执信为之序,然后付梓行世,即今存的 《冯舍人遗诗集》。该诗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冯大木本人于山东通志、济南府志、德州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 《中国人名大辞典》、各种文学类工具书中都有传记。《冯舍人遗诗集》共6卷,其中《京集》 3卷,存诗232首; 《晴川集》 1卷, 90首; 《雪林集》 1卷,73首; 《曹村集》 1卷, 101首,计诗496首,加上它书所存佚诗数首,共存诗500余首。具体说散失的诗作有多少南京殡葬分布图,现不可知。而最知名的 《诸葛铜鼓诗》,今已不存,可见逸诗之多。

  时人评冯廷櫆诗云: “诗文超逸,不类凡响。其词调之刻露似岛佛;态息之清超似陶令;意之绵邈寄托遥深似商隐。不斤斤于声调,不察察于骨格,而一种高华风度,可望而不可及者。”赵执信评其诗曰: “古体取法青莲,极之昌黎、眉山”。沈德潜称赞他: “为诗清警绝俗,咏古尤佳,山左中尤佼佼者。”

  赵大经,是清代德州文化名人“三李”、 “四大”中唯一一位不是进士的文化名士。他是德州赵氏家族的十二世传人文体投资集团,字叔常,号春磵,又号初禅,乡贤赵念曾的第三子。

  赵大经性格豪迈,尚有节气,善郊游。其诗文援笔立就,字学米芾,受到乡前辈卢见曾、宋弼等人的器重。成年后的赵大经浏览京师,名振朝中公卿,与董文恪、纪晓岚尤深文字,情意相投。他于乾隆十八年 (1753)考取拔贡;后考充镶蓝旗官学教习,选授邹县教谕。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纪晓岚外放福建学政期间,赵大经和其他3位纪氏门人陪同纪晓岚南下,他一路赋诗上百首。此间,一起去扬州的两淮盐运使衙门拜见乡贤卢见曾。

  有文献记载,纪晓岚为了应酬需要,经常让赵大经为他代笔。赵大经与纪晓岚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乾隆四十三年 (1778),纪晓岚在为赵大经的母亲井氏撰写墓志铭时,对赵氏家族重情重义的品质给予高度赞扬。在 《纪晓岚文集》中,收有与德州人和事有关的诗作34首,文章3篇。其中有10首诗是写给赵大经的, 《赵母井宜人墓志铭》为3篇文章之一。赵大经本人著述勤奋,曾著有 《闽游草》 《峄尾堂吟草》 《晴碧轩》《初心斋》等诗集藏于家文体投资集团,可惜均未刊行。

  赵大经在邹县教谕任上考中乾隆三十三年 (1768)举人,历任直隶乐亭、望都、武清和山西襄陵、浮山、徐沟、曲沃等县知县。他为官很得民心,所到之处皆有循声。武清县土地瘠薄,百姓贫苦,加之朝中年年征调,百姓苦不堪言。赵大经洁己爱民,对老百姓的赋税能免的即免,不能免的设法去减,使百姓死而复生。不久,他因完不成赋税征收而被解任,羁留在武清县内。

  解任后的赵大经生活十分困难,武清县百姓自愿供给生活薪米达8年。后改官山西襄陵县知县,循声尤著,卒于官。因家属无钱办丧南京必去的十大山, “邑人咸厚赙焉”,才使赵大经的棺柩顺利回到德州。

  封大受,字仲可,号荻塘,著名的德州封氏家族传人。祖父封元豫,州诸生。父亲封之旭,性格直爽,倍受乡里邻人推重。

  封大受天资聪慧,自幼与其弟封大本 (字授曾,号山木,嘉庆六年 (1801)举人)一起,在祖父和父亲的教诲下,苦读经书。年少时,他就在齐鲁大地小有名气世界三大文化名人。历城翰林院编修周永年主讲德州繁露书院时南京必去的十大山,就特别器重封大受南京殡葬分布图南京殡葬分布图。乾隆五十四年 (1789)南京殡葬分布图,封大受同时考取拔贡和举人,五十五年 (1790)中进士。登第后,“待铨县令”。由于他高尚其志,隐不出山。他居住于大西门内所筑的 “柳舫”室内,除与当时名士相酬和,还收授生徒。在设馆授徒中,他不仅不要学生报酬,反而对贫苦子弟给予经济资助。

  封大受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兼长书法,尤工篆刻。当时山东督粮道孙星衍 (字渊如,清朝经学家,博通经史百家,究心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是名满海内的学者,莅任德州时,先是求见大受吃了闭门羹,后成为无话而不谈的挚友。晚年好填词谱曲,常集盲儿于前,教他们弹琵琶歌咏,为盲童更好地谋生创造了条件。

  史书称封大受有著作才,诗文倾动一时。他著有 《德州文摭》 11卷, 《诗摭》 《柳舫日抄》 8卷,《柳舫集印》 《荻塘印谱》 《玉雨书屋遗稿》等,卒年71岁。其中 《柳舫集印》和 《荻塘印谱》仍存于世,成为今人研究和学习篆刻知识的宝贵资料。

  陈大诰,字荔村,生而奇警,读书聪慧绝伦,诸史百家无不通读。因其父母去世较早,所以由其二哥陈大业抚养并供其完成学业。他尤善书法, “摹颜鲁公,沉思孤诣”南京必去的十大山。他读书讲论以孝悌为先。

  道光二十九年 (1849),陈大诰考取拔贡,朝考一等,用为七品京官,任职于刑部。在京期间,陈大诰拜昆明籍书法大家何桂清先生为师,并与其一起讨论汉、魏六朝诸名碑。他所学 “益精卓然,自成一家”,一时名动京师,争相乞求。史载,人们 “得其手迹者,珍如珠玉”。陈大诰于咸丰八年 (1858)考中举人,九年 (1859)成进士,殿试二甲六名。据说,陈大诰当时才名冠京都,京都人士都以为新科状元必定是陈大诰, “不作第二人想”。而复试阅卷大臣有某大学士者,山东人也,恐乡邦魁,天下人议其私,抑大诰为三等,时人皆为之恚懑。陈大诰坦坦如平日,既而悲曰: “惟吾兄抚我诲我,以至今日。我乃如此以报兄,实疚心耳。”

  陈大诰因不迎合权势的要挟,还没有等到馆选,便自请回归刑部,遂以主事之职南京必去的十大山,在刑部行走。后升任刑部郎中,调充宝泉局监督。陈大诰在宝泉局监督任上,“剔刷陋规,币政一新,京察一等”,升授江苏常州府知府。在常州府知,他 “操持清洁,整躬率属”,不长时间卒于任内。□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