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南京嘉环丑闻南京地域文化特点

  写在前面:随着2021年GDP数据出炉,各大城市座次排定,青岛坐稳全国13位

南京嘉环丑闻南京地域文化特点

  写在前面:随着2021年GDP数据出炉,各大城市座次排定,青岛坐稳全国13位。排在青岛之前或与青岛差距不大的城市,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不凡。学习青岛再次推出“它山之石”系列策划,剖析这些经济实力强劲的兄弟城市,这可以让青岛奔跑的更有目标、更有干劲,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繁华,十朝都会,南京如同水波荡漾的秦淮河,不紧不慢,将历史烟雨融入城市,骨子里透着淡然,将“大萝卜”精神发扬到底。

  城的温暖交织着人的淡然,“大萝卜”是南京人留给自己的形容词,淳朴、热情、实心眼。这实在是一个太形象的说法,南京似乎天生甘心位于中游,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也往往比别人慢半拍。

  正因如此南京嘉环丑闻,明明传奇故事人尽皆知,但就是刷不出存在感;明明GDP总量排在全国前列,却给人“差点意思”的感觉。

  刚出炉的2021年GDP数据,南京以16355.33亿元的生产总值守住全国前十的排名,7.5%的增速在十强城市中却是最慢的。无论如何“慢吞”,终究是TOP10的经济体量。

  这就是南京,既是烟雨浩渺里的富贵地温柔乡,又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在诗意与奋进中,成为江南独特的存在。

  穿越历史而来的金陵城,建国后,逐渐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根据国家的布局,南京钢铁厂、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磷肥厂、南京炼油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南京还有一家被大众熟知的企业——熊猫电子厂,早年间,谁家若是有一台熊猫电视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南京由此还一度是中国第一大电子工业大市。

  到2002年时,南京轻重工业比例已调整为14:86。然而,重工业与重污染高耗能如影随形,在新时期寻找新出路势在必行。

  于是,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企业逐渐淘汰或搬出南京市区,已有产业高端化,比如装备制造逐渐发展成高端装备制造,注入新兴产业的活水,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三产比例……

  产业升级之后的南京,2018年加入GDP万亿俱乐部,但支柱产业仍是石化、钢铁、电力等传统工业,创新产业乏力南京嘉环丑闻。

  在长三角地区,南京产业转型的步伐走得相对较慢,风头被“数字经济之都”杭州掩盖,在省内各项经济指标被苏州压制,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竟然排在全国末端……

  南京在“对标”中奋进,不断聚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市产业结构不断调轻调绿调优,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关键词”。

  南京围绕新医药与生命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南京地域文化特点、新能源汽车等八条产业链,深入实施市领导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全面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链结链成群、集聚发展,8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20%。

  2021年,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南京正在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争创第三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初现。

  “绿色”是南京奉行的高质量发展标准,按照长江大保护要求南京地域文化特点,加快沿江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同时,深化国际国内产业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循环畅通,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南京的发展态势,GDP一涨再涨,前十的位置无忧,但南京“弱省会”的帽子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摘掉,但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南京来说,这又能如何呢?

  从六朝到明清,秦淮河哺育的南京,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文脉悠长的南京,深深影响了诗意隽永的中国文化。

  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成为明清时期的文教中心;毗邻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从落成至科举结束,走出了800余名状元、10万余进士。

  如今,当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已成历史,面对外来文化,南京没有海派文化那种灵敏的反应力,也不具备京派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却始终保持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像极了城市的性格。

  南京历来都是我国的科教重镇,目前拥有53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

  但是,教育资源并不直接等同于科创能力和话语权。很长时间以来,南京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高校承担的国内科研课题中只有 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

  科教资源和技术转化实力不匹配成了南京的心头之痛。同时,在更加顶层的国家设计中,南京在2017年“败给”合肥,落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让南京实在“意难平”。

  作为曾经的“天下文枢”,如今的科教实力之城,南京向来不缺学府不缺人才,如何把科研能力转化成产业动能是留给城市管理者的严峻考题。

  正如前文所述,南京连续多年自我揭短,“亡羊补牢”,最近两年,事情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转发就是典型例子。

  比如,截止到去年三月,中国高校国内专利转让数量最多的为南京林业大学,数量达2531件,排名前十的南京高校还有东南大学;

  再如,学为了促进专利转化,推出“118”激励政策,即80%收益归老师,院系和学校各留10%。

  2018年,南京发文称,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数要达到60件。两年后,2020年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2.86件,居江苏省首位。

  更让南京提气的是,去年七月,科技部正式发函,支持南京市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更加顶层的国家设计层面,南京扬眉吐气。

  当然,纸面数据和城市实力仍不能直接划等号,科技能否持续转化为生产力,对南京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而这决定着南京更进一步的城市能级。

  它虽然处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但作为江苏省会,其经济辐射却有限,且这种辐射更多地体现在邻近的安徽沿江城市,而非苏南和苏北。

  “中国内河第一港”南京港,是中国江海运输、水陆中转的重要港口南京地域文化特点,正在发挥自己日益强大的运输功能,也在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京打造的“米”字型高铁网,把上海、杭州、合肥揽入南京“1小时交通圈”,与北京、天津、济南、郑州、武汉、南昌、宁波南京嘉环丑闻、青岛、福州等重要城市实现3-5小时高铁直达。

  南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世界级内河航运体系,位于京沪、宁西、宁芜等铁路运输大通道上,具有水陆空统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制造业集群优势,跨江而踞、拥江而兴的南京毫无悬念的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南京以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规划协同、衔接落实,在融入一体化中深化务实合作,聚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棋盘”也越来越大!

  南京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协同长三角引领中西部的区位优势、以及千万人口和万亿GDP的规模优势,把交汇点区位优势转化为双循环枢纽优势。

  共建产业创新平台一一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为重要极点,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为支撑,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打通人才流动壁垒一一深入实施《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行动方案》,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实现人才规划接轨、人才工程互认、人才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区域人才创新共同体;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一一溧水、高淳两区和南京都市圈新成员常州金坛区、溧阳市,作为“宁锡常接合片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共饮一江水,同下“一盘棋”,更大格局中的南京,正在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城市能级,未来的南京,也许不经意间就会让你大吃一惊。

  每当南京被季节着色,总有人发出梦回金陵的感慨,仿佛六朝的烟水气至今仍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氤氲着。

  这就是南京,兀自跋涉于时间的河,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始终迈着自己的步伐,发扬着南京“大萝卜”的精气神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