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春锅贴店历史南庙的这两家店卖的锅贴为啥令人难忘?
说起秦淮小吃,当然少不了夫子庙蒋有记的锅贴。作为一个只相信自己味蕾的个体食客,我从来就不相信那些为了广告宣传而撰写的文章,更信任的是童年时代第一口味蕾上的感觉。
20世纪六十年代如果是星期天去夫子庙吃蒋有记的牛肉锅贴和牛肉汤,那很可能要花上半天的工夫,在这个三十年代创建的清真小吃店里,有人特别喜欢这家店的牛肉汤,那一碗飘着青蒜末的清汤特别鲜美,我总是怀疑是否师傅放多了味精,而沉在碗底的几片牛肉却很是酥烂,可惜只能是吊吊你的胃口而已,真正使你饱尝大快朵颐口福的则是牛肉锅贴,当看到那接近于金泽的色彩时,你的食欲顿起,一口咬将下去,那汤汁便从嘴畔流淌,卤香肉鲜,口舌生津,其卤油而不腻,其肉极富弹性,肉馅既有咬劲,又不死板,二者相得益彰,加上那饺皮面的劲道,可谓浑然天成之美味。
那个岁月商家还是讲究诚信的,为了他们的金字招牌,在选料和制作过程中绝不掺假,蒋有记锅贴的八大特色是:选料好、馅子细、作料丰、水分少、包皮薄、煎烹当、火攻好、炸油足。还有一个特色是“不敢说”,这才是商家经营的高招,越是不事张扬,越是口口相传,成为食客口中的丰碑。蒋有记锅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三条:肉质好、汤汁浓、底黄无焦。
只可惜的是,六十年代后期这片店面改成了杂混的小吃店。如今蒋有记锅贴店虽又恢复,却再难觅旧时味道与风采。
从小吃蒋有记的锅贴,以为这是南京最好的锅贴,所以对汉中路的金春锅贴店没有什么印象,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在它新开的湖南路店品尝到了它的滋味。说起这家店面,其历史却是十分悠久,创建于清朝末年,店址却搬迁过多次,从中华门西到新街口附近的汉中路,从湖南路到宁海路,从中央路到夫子庙,可算是南京百年历史名小吃店迁徙最频繁的店面,这让许多食客都记不住它的历史沿革,影响了它的名声。
与蒋有记锅贴最大的不同,就是金春锅贴店非清真面点店,所以,其主料是猪肉馅。第一次在湖南路金春锅贴店吃锅贴时,可谓门庭若市,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拿着筹子,等待着出锅的锅贴,那时候的外卖,都是自家拎着饭盒或钢精锅,稍微考究的人家则是拎着保温瓶,排上个把小时,则是常事,“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食乃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而食饱思口欲,贪欲美食乃人之常情。
我常常将蒋有记的牛肉锅贴与金春锅贴店的猪肉锅贴进行比较,心想,它们的原料不同,口味虽有差异,但是其制作方法却是相同的,十分重视的是精选原料和制作精良是它们的共性。据说当年金春锅贴店的店主樊光昌是亲自调制肉馅的,其配方是秘不示人的。窃以为,什么秘方之类的东西大多是哄人的,只要原料好,制作方法精良,才是烹调的根本,金春锅贴好吃全在于此,无非选料是上好的黑猪肉,馅心调配时的作料搭配得当,煎制时油和水的比例适中,火候控制精确,和蒋有记锅贴一样,底壳黄而不焦。中国烹饪讲求的是色香味形,红案如此,白案也不例外,金春锅贴出炉时的形状就先声夺人了:形如弯弓、皮质金黄、底壳脆香。一口咬下去,汤汁丰满,肉馅鲜嫩。但是,我还是认为,牛肉锅贴能够做到汤汁丰满更不容易,因为猪肉锅贴有肥肉打底,溢出的汤汁油水更加自然一些。
当九十年代商品大潮涌来之时,就是特色美食开始消亡之日。而今满大街无处不在的所谓七家湾锅贴店,那哪是什么锅贴?色泽暗淡,底壳焦煳,一口咬下去,泥感十足,水感泱泱,甚而就是泥乎烂浆,肉馅则为一泡地沟油似的水油,不知肉味。这些锅贴店违反的是职业的伦理道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作简单,欺诈为本。败坏了南京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