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张56年前的报纸 他见到了56年前的恩人
跨越半个多世纪,唐飞荣与已经93岁的李承球老人相拥
(记者 张玲)56年前的夏天,12岁的唐和平小朋友右手大拇指断了,送医后,医生排除万难为唐和平成功做了江苏省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56年后,尽管唐和平已经因脑溢血几年前死亡,但唐和平的哥哥唐飞荣却带着一份他珍藏了56年的报纸到了医院,见到了他们挂念了56年的当年为弟弟行断指再植手术的医生,一段医患佳话就此展开……
手指只剩皮连皮 妈妈都要放弃了医生却不愿放弃
李承球老人当时写的见报文章被唐飞荣珍藏56年
故事得从1963年的8月27日说起。那天中午,南京某食品厂一工人的儿子唐和平被电风扇轧断了右手大拇指,当唐和平被送往南京鼓楼医院急诊室时,家属第一句话便是:“一只手没有了大拇指,做事情太不方便了,希望医生能把它接上去!”当时,外科值班医生朱文伟检查了一下轧断手指的情况,发现整个大拇指除了近手掌处还有约0.8厘米的皮肤拖连着外,骨头、神经、肌肉、血管、肌腱都断了,断手指在摇晃着。
当时的情况如果简单地扩创缝合伤口,不要手指了,手术朱文伟自己就能胜任;要接上去,比较难,他做不到,当时的医院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整个江苏省也没有一例。可朱文伟看到忍着剧痛盯着自己看的孩子,不忍心放弃,跑到了正在休息的李承球主任家中,汇报了情况。李承球主任立马赶到急诊室,检查了伤口情况。当发现还有一根丝线粗的指动脉隐藏在残余的皮片下面无力地搏动着时,他觉得还有一线希望,当即决定再植,进行抢救。
手术的复杂和困难可想而知,一根丝线粗的血管,手术时一不当心就会断裂,手术就会失败。终于,用了两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手指尖端保存住了红润的颜色。但丝线粗的血管能否保证血液循环畅通?必须严密观察手指的变化。果然,在第二天下午,孩子体温突然上升,整个拇指头发紫并逐渐变黑,这标志着这根血管已发生了病理变化,血液供应发生问题了。孩子母亲见状主动向医生提出要求:“既然保留不住,就请医生把手指去掉吧!”
然而,考虑到如果丧失了拇指,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严重打击,李承球主任决定千方百计救活这个手指。经过处理后,第三天清晨,紫黑色的手指又逐渐恢复红润了;十天后,再植的拇指成活了,并且已能屈伸……
这一事件被《新华日报》记者知悉后,便邀请李承球主任写了一篇相关感悟文章,最终以《一只手指的故事》为题见报。
一份珍藏56年的报纸 一次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见面
唐飞荣与李承球老人交流
救治情况告一段落,但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医患情一直在延续着。
据唐飞荣回忆,弟弟手术后不久,他在街头报栏看到一份报纸,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让他驻足良久,那篇文章正是李球承主任写的《一只手指的故事》。
唐飞荣觉得这份报纸太珍贵了,当即决定收藏报纸。拿到这份报纸后,唐飞荣悉心珍藏,“收藏在樟木箱内,每次拿出来看都会戴手套轻拿,害怕磨损、损坏”,唐飞荣说。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唐飞荣一家一直把当年的那份对医院、医生的感恩珍藏在心中,期待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李承球主任,再当面道一声“谢谢”,直到前不久……
唐飞荣的爱人今年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全家人目睹了医护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忙碌的工作状态以及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之余唐飞荣不禁想起自己几年前去世的亲弟弟唐和平小时候在鼓楼医院(当时名叫南京市人民鼓楼医院)断指再植的经历。于是,他拿出了全家人珍藏了56年的报纸,找到了脊柱外科陈正香护士长,希望能够帮助他已故的弟弟以及全家人完成一直以来的心愿,那就是见到当年的手术医生李承球主任,并亲自道一声感谢!
在医院的安排和帮助下,哥哥唐飞荣阔别56年,终于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再次见到昔日风华正茂,转眼都已是岁月风霜李承球老人。一个深情的拥抱,连接了半个多世纪的牵挂惦念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恩。
传承优良传统 这样的医患情才是医患关系主流
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与李承球老人交流
鼓楼医院骨科现任主任邱勇教授说,听到这个故事自己和全科上下都非常感动!“鼓楼医院骨科如今的成绩永远都不会忘记像李老这样的鼓医前辈奠定的坚实基础,而当年的这份医患情谊也为我们做出了优秀表率。我们不会被眼前的极端个例所影响,一定会传承优良的鼓医传统,并且发扬光大”。
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书记感叹:“这才是医患关系本来的样子,情真意切的互信、理解和感恩!我们感动于以李老为代表的一批老专家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规范服务!我们也感动于患者家属56年来一直记得当年医院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关怀,记得当年为他们治疗的医生。这个故事是医院人文传承中最鲜活的案例之一,这样的医患情才是医患关系的主流”。(摄影:张可欣)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