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都市男女

【马

疫情期间,闭门读书倒成为许多人被动变主动的事儿。我们一家还入列了第四届江苏省“书香家庭”名单。宅家三个月,我将知识付费和读书类app或多或少都体验了一把,发现它们内在逻辑和基因不同,风格也各异,呈现出不同人格。知识付费试水5年,不断有唱衰之声,但终身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理念一旦形成,知识付费应该还是一片乐土。

读书类app基本都是用免费带动付费,平台资源海量为王;产品做得都细致,从购买到阅读到笔记或评论,流程比kindle的用户体验要好。各家又有着不同的匠心,迎合着不同用户的需求。

微信读书走“读书+社交”路线,鼓励你向各种群里分享无限卡,参与的人越多你自己就能获得更多免费。我有个朋友,每天地铁通勤一个半小时上下班,但他并不以为苦,因为有微信读书为伴,他通过各种渠道分享,组队,几乎看的每本书都能免费!作为鼓励参与读书的一种方式,微信读书也功不可没。学校一位同事就用微信读书让学生组队接龙读书,一学期下来,大学生们的阅读量的确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过,这些功能不适合我,我实在不想连看什么书别人都知道。有时候偶尔手滑刷到微信好友们正在读什么书,也觉得挺尴尬,像偷窥了不该看的隐私。疫情期间我用“天猫读书”的时间比“微信读书”要多,“天猫读书”没有“社交”那些花样,页面纯粹,关联各大出版社的淘宝旗舰店,你选中哪本就可以买下电子书,转到“天猫读书”阅读。它更像个普通书店,单纯地做着书的买卖。

知识付费类app比读书类app野心要大。内容更丰富,且各有各的性格和人设。“得到”app一如罗振宇所自称的,是“商人”特质,我这里没有贬义。商人是逐利的,但也因为要逐利,要竞争,产品才越做越精,服务意识才越来越强。去年唱衰罗胖的媒体和自媒体很多,这些文章都暗示知识付费到了天花板。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得到”活得还不错。刘擎教授疫情期间上线了一门课,课程结束时做了一次直播讲座,他的课程编辑出镜说,这门课卖了23000多份。我觉得这个数字已经蛮厉害了,毕竟课程99元40讲并不便宜,内容又是相对艰深的哲学。但编辑却说她非常 “不满意”,因为“太少了”。

罗振宇不仅把知识商业化,且有把知识产业化的趋势。“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讲解一本书一定不超过半小时,内容框架标准化,音频后面配文稿和思维导图笔记生产模式也颇流水线化,还有评论互动答疑。讲解者都是学界业界的翘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玮副教授,就作为品牌解读人解读了46本哲学经典。用20多分钟凝练了一本书的干货精华,对于想那些想学习可面对那么多图书心生恐惧的人来说,真的算是上佳的选择,半小时就收获了知识的幻觉啊!其实,解读人、领读人在许多知识类app里都有,但“得到”做得最规模化、最具匠心。我特地比较过“得到”和另外一款app中的听书,解读同一本书,“得到”的体验感是完胜的。

“得到”还有一个“怪现象”,你们猜卖得最便宜的课程是什么?是“科学学院”的科学健康课。医疗健康类的,大部分是19.9元。而商学院课程,起步都是99元。

如果说“得到”是商人气质,那么“看理想”app就是典型的文人气质。文人嘛,比较随性而为,商业利益考虑得少,甚至都不考虑。“看理想”在疫情高峰的3月份,把app里1000小时的付费节目全部改为免费,同时,又和理想国出版社合作,选了出版社20本电子书,统统修改定价为1元出售。目的呢?梁文道说:疫情期间多读点书,总是好的。对钱随性,节目做得也随性,“看理想”的主打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