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制度创新激发更大城市治理效能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每个片区、每个单元、每个细胞的治理都是城市治理的缩影。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越高。此番物业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切细切小治理单元,精准对接群众诉求,明确责任主体,让街道、乡镇所代表的“块”与职能部门所代表的“条”相互协调,有力支撑起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这张大网。
小区物业费收多少谁说了算?专项维修资金如何监管?不称职的老物业“赖着不走”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棘手问题,如今有望被一揽子破解。《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近日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针对过往一些“老大难”问题,条例草案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其中一大亮点便是提出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推动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
物业管理这事说起来不大,却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感,也影响着北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成色。着眼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北京小区管理的种种痛点:门禁不禁,车位难求,环境脏乱,设施残破等等。一些小区的管理水平为啥不给力?数据显示,全市一万多个小区中,有物业管理的不到半数,还有一些小区,物业公司只是“甩手掌柜”,而居民赌气不交物业费,一来二去成了僵局。而按照最新条例,物业管理正式“入编”社区治理,既明确了谁来监管物业的问题,又充实了社区治理力量,可谓对症下药。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北京的特色,力求发现“治理缺环”,激活“责任盲区”。当前,北京城市治理的导向鲜明,就是大抓基层、到一线解决问题,一条12345热线,诠释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街道社区身处一线,直接对接市民诉求,也面临不小压力和不少难题,比如辖区里许多小区,明明是产权单位、物业公司不作为,基层干部也不得不为其收拾烂摊子。针对这种情况,条例草案一方面捋顺了社区监管物业的关系,压缩了推诿扯皮的空间;一方面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以党组织引领各种力量“跟着干”,最大程度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每个片区、每个单元、每个细胞的治理都是城市治理的缩影。此番物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从早些年路长、河长、街巷长、楼门长等一大批“长”活跃于大街小巷,到近些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调动相关部门“集体会诊”现实难题,再到深化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的街道乡镇改革,这些举措的切入点或许不同,但思路一以贯之,那就是基层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切细切小治理单元,精准对接群众诉求,明确责任主体,让街道、乡镇所代表的“块”与职能部门所代表的“条”相互协调,有力支撑起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这张大网。
城市是见证国家发展的重要地标。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我国现在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管理和建设好城市,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首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城市,北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探索更有效的城市治理贡献更多“北京经验”、拿出更多“北京方案”。从近些年的实践看,我们的逻辑很清楚。一是“破”,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体制机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二是“立”,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把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管长远的制度和法规。
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越高。放眼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勇于探索,联系北京实际,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激发更大的治理效能。这既是为了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