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都市男女

城市经济下半场:寻找夜间消费新动力

  夜间经济,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而不少业内人士也将夜间经济的发展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下半场。

  “城市消费已经从过去对空间的延展,变化为对时间的延展,其目的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地方政府的城市运营能力。”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邓耀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即把夜间经济看作是一种产业模式,由政府管理变为政府提供服务”。

  依靠时间延展刺激消费

  如果将早期地方政府出台的发展“夜市经济”的政策,与目前的“夜间经济”政策相比,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地方政府开始从注重灯光经济、美食经济、购物经济向旅游、文化、展览、演出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过渡。

  对此,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认为,夜间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自1990年初起步,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阶段、多业态的粗放经营阶段和集约化经营阶段。

  以成都为例,目前该城市在2019年新推出了六大夜间主体场景,即“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希望通过全业态的经济模式,构建完整的夜游生态圈。

  一项数据是,截至2019年6月底,成都市推出的“夜游锦江”项目,在两个月时间内,便有2000多人登船欣赏成都夜景。

  对此,邓耀华认为,夜间经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进一步讲,如果对目前夜间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分类,则第一类为全国及区域中心城市,其特征为经济总量高、人口总量接近或突破1000万,“这些城市的关键属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消费者渴望获得更多的消费场景”。

  第二类则为旅游热点城市,或建立在旅游景区周边的城市,“这些城市为外来游客大量聚集,自身有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开始主动出台政策,培育和营造夜间消费的城市依然为第一类。其中的因素,邓耀华认为“一种新的消费场景的产生,或来自对空间的延展,或对时间的延展”。

  具体而言,空间的延展代表城市中可提供消费的场所持续增长。如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已达256家,较2017年增加了31家,其中,商场商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从2017年的53家增长至63家。而成都市的“核心商圈”依然集中于市中心的同时,在城市新开发区域,则在近两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次级商圈”。

  “但空间延展到一定阶段是有边界的,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邓耀华说,“因此这些城市转而从时间维度去挖掘潜在的消费力,即以营业时间的延长,去换取更多的客流量,这是夜间经济开始发展的客观因素。“

  但夜间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地理边界限制?24小时便利店的数量或可以反映目前夜间经济活跃度的分布。

  今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该报告称,由于中国南北跨度较大,受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区域性特点较为明显,南北方24小时便利店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南方地区城市的24小时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区。

  如在“24小时便利店占比”的统计中,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以华南城市为主,仅上海和合肥为华东城市,而华北城市无一上榜。

  “气候因素确实是影响夜间经济活跃度的关键。”邓耀华说,“即发展夜间经济所需要重视的出行便利化和体验舒适度。”

  而邹统钎的研究发现,在夜间经济消费上,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夜间强于白天,东部远强于西部。夜间经济消费存在“胡焕庸线”,东西差异明显,夜间消费绝大多数集中在哈尔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